过刊目录

  • 全选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冯增昭 彭勇民 金振奎 鲍志东

    本文是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笔者等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相应的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和概略性的。中国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的基本格局仍和早奥陶世的一样为“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但是这些古地理单元及其次级古地理单元的特征却与早奥陶世的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刘洛夫 朱毅秀 熊正祥 孙建平 陈利新 朱胜利 孔祥宇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在泥盆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说明这一时期盆地的滨、浅海地带具有浅、清、暖的沉积环境,盆外陆源碎屑供应较少。含盐层系为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早二叠世中—后期由于持续构造抬升,盆地气候变得干旱,海水变浅,潮上带蒸发环境发育,以致这一时期广泛发育盐类沉积,形成含盐层系,主要由盐岩和硬石膏层构成,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盐丘构造。盐上层系为上二叠统—第四系。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为浅海陆棚环境,局部为海陆过渡三角洲相。侏罗纪—白垩纪在总的浅海陆棚环境下,盆地不同地区也形成了湖泊和瀉湖环境。晚二叠世以后形成的盐上层系沉积,主要为碎屑岩,在局部地区有碳酸盐岩。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穆立华 彭仕宓 尹志军 雷元立

    柳赞油田位于河北省滦南县与唐海县交界处,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上处于燕山褶皱带前缘,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东部。受柏各庄断层活动及古斜坡地形的影响,该区古近系沙三段地层属于近源快速堆积沉积,分选差,成熟度低,岩相复杂,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带展布的分析,建立了工区扇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以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为手段,应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不整合面、湖泛面等层序界面和沉积旋回的识别,将柳赞油田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12个准层序,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准层序在垂向上的叠置样式,把准层序组归纳为进积式和退积式两种类型,确定了优质储层在准层序和准层序组中出现的位置及分布规律。论文在分析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古地形、古气候与古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砂岩厚度等值线图,恢复了柳赞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工区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支水道是主要的砂体微相,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延伸,与古物源方向基本一致。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陈烨菲 彭仕宓 钟显彪 纪玉峰 马立文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内,在构造上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的一部分。油田的储层主要由下白垩统泉头组组成,它是在晚白垩世干旱和氧化环境中沉积的。其物源来自东北部的中央古隆起。本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部分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通过单井相分析,主要相标志为具有牵引流沉积机制为主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布特征。根据相标志分析,储层为曲流河相沉积,发育曲流河点坝、决口扇、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四种沉积微相类型。曲流河相自下而上为点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的正韵律组合。在建立各沉积微相测井相模式的基础上,对全区136口非取心井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而应用顺序指示模拟实现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恢复其古地理面貌:主要发育两条自北北东向南南西方向延伸的曲流河道,具有河道点坝特征的泉头组6、7小层是主要的储集层。这个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油田开发奠定了基础。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 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
    Wu Haoruo

    对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关地层的时代、沉积相和接触关系等方面认识的重大分歧,导致对华南地质演化史的不同解释。混杂岩的深成岩块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大都在900~1000Ma之间,伴生的火山-沉积岩系(登山群)中却有古生代微体化石发现,但化石的确切年代尚难确定。古地理分析表明,赣东北地区早古生代并不存在“江南古陆”,却有深水的江南海盆。华南晚奥陶世火山碎屑沉积广泛分布,但来源不明,赣东北有可能为当时喷发中心,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的登山群正好与之匹配。因而,其时代可能为晚奥陶世。志留纪早期江南海盆封闭,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形成加里东褶皱带,赣东北蛇绿岩带为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夏地块之间的接合带。这里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距离最近,挤压程度高,抬升幅度大,剥蚀时间长,早古生代沉积不易保存,登山群可能是残留部分。

  •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第四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姜在兴 鲜本忠 何志平 邢焕清 杨伟利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孙镇城 曹丽 张海泉 张永华 董宁 乔子真 孙乃达 袁秀君 路艳丽 张宏欣

    晚更新世晚期,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井深46m以下的沉积物内,水生生物化石有很高的丰度和分异度。介形类为 Cyprideis torosa-Ilyocypris inermis组合,伴生有轮藻类、腹足类、双壳类、植物和鱼类等化石。井深46m~10m,为全球末次冰期盛冰阶(25ka~10ka B.P)沉积,当时气候极端干冷,出现干盐湖地质事件(playa),沉积物由湖相泥岩迅速演变为石盐层,生物化石罕见,几近绝迹。平均40m厚的石盐沉积遍及三湖(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地区,形成了该区天然气赖以保存的最后一道屏障—天然气藏的盖层。井深约10m以上,为全新世暖期或称现代间冰期沉积物,渐变为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夹膏盐沉积。当时处于氧同位素阶段1,湖水盐度逐渐降低,水生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再度增高,介形类更替为半咸水—淡水介形类Candona neglecta-Candoniella lactea组合,伴生有丰富的轮藻、腹足类、双壳类等。直到现代,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以南由于受昆仑山充足的淡水补给影响,水生生物丰富。三湖以北,远离主要淡水补给区,水体较咸,介形类则为典型的盐湖介形类Eucypris inflata所替代,膏盐沉积比三湖以南明显增多。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钟大康 朱筱敏 周新源 王招明

    根据对岩石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薄片、地层厚度、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粘土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自生高岭石沉淀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经达到了晚期成岩阶段。这些成岩作用在塔中4井以东和以西的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西部进入早成岩阶段B期和晚成岩阶段A期的时间较早,成岩演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下部溶蚀上部胶结的分带性;而东部则反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颗粒成分较纯、泥质含量较低、构造位置上长期处于高部位、被油气充注,但未被晚期碳酸盐胶结的地区。即二叠纪以来长期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前滨—临滨相带内。

我要投稿

1999年创刊,双月刊

ISSN 1671-1505

CN 11-4678/P

主办: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
   球化学学会

出版:科学出版社

通知公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