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我要投稿

1999年创刊,双月刊

ISSN 1671-1505

CN 11-4678/P

主办: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
   球化学学会

出版:科学出版社

通知公告 更多+

2025年, 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01
  
  • 全选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纪友亮, 董志武, 许瑞, 李易伦, 高崇龙, 周勇, 刘君龙, 任影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纪友亮, 董志武, 许瑞, 李易伦, 高崇龙, 周勇, 刘君龙, 任影.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11-822.
    JI Youliang, DONG Zhiwu, XU Rui, LI Yilun, GAO Chonglong, ZHOU Yong, LIU Junlong, Ren Y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depositional model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delta-beach bar composite sand bodie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11-822.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是河流入(海)湖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在(海)湖水动力改造、(海)湖平面频繁变化引起的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砂体,其分布规律很难用单成因的沉积模式进行描述,但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和现代沉积考察表明,这种复合砂体在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在分析了大量研究实例、现代沉积考察的成果以及查阅了有关复合砂体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 (1)影响复合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旋回作用、复合水动力的相互作用、地形因素、混积作用和事件性沉积等; (2)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有4种类型,分别为岸线迁移—三角洲侧缘—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型河口坝—碎屑岩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分流河道—沿岸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碳酸岩滩坝叠置复合模式。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鲁锴, 张涛, 王哲麟, 鲍志东, 张军涛, 鲍逸非, 王启超, 班舒悦, 郭妍晶, 胡小龙, 张辛雨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鲁锴, 张涛, 王哲麟, 鲍志东, 张军涛, 鲍逸非, 王启超, 班舒悦, 郭妍晶, 胡小龙, 张辛雨. 冀中坳陷中部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热液活动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23-839.
    LU Kai, ZHANG Tao, WANG Zhelin, BAO Zhidong, ZHANG Juntao, BAO Yifei, WANG Qichao, BAN Shuyue, GUO Yanjing, HU Xiaolong, ZHANG Xinyu.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in central Jizhong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23-839.

    冀中坳陷中部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中赋存着大量的油气和地热资源,但目前对于雾迷山组储集层所经历的热液活动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在野外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雾迷山组中热液活动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 雾迷山组中发育多种热液相关矿物,其热液活动可分为3类,分别为幔源流体活动、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的热液活动和硅质热液活动。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白云岩发生大理岩化作用; 热液白云石矿物较基岩泥晶白云石的δ13C和 δ18O 值均偏负和锶同位素值升高; 一些白云石、石英和萤石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异常增高。雾迷山组中热液活动强度的差异受控于区域幔源流体活动和输导通道。当研究区内断层和幔源流体活动时期相耦合时,热液活动强度达到最大。其强度西北强于东南; 级别越高、规模越大的断层附近的热液活动越强的特征。热液活动产生的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水压力破裂作用对储集层有着建设性改造作用; 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硅化作用减少了储集空间,是破坏性改造作用; 而大理岩化的过程基本没有改变原岩的储集性。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陈亮, 任军峰, 李涵, 潘星, 季汉成, 陈发清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陈亮, 任军峰, 李涵, 潘星, 季汉成, 陈发清. 中条山陶家窑剖面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40-852.
    CHEN Liang, REN Junfeng, LI Han, PAN Xing, JI Hancheng, CHEN Faq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mixed sedimentation of the Changchengian in Taojiayao outcrop of Zhongtiao Mountain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40-852.

    山西永济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海相地层,是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沉积地层,完整记录了长城纪的裂陷活动。自下而上发育了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和洛峪口组。其中,白草坪组与北大尖组被认为以石英砂岩为主,崔庄组为页岩,洛峪口组为白云岩。本次研究在中条山陶家窑剖面中发现大量混合沉积,类型多样,在以往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长城系的研究中鲜有报道,对于混合沉积成因与沉积模式缺乏系统认识。通过宏观的野外沉积物结构和沉积构造分析,结合微观的室内显微镜观察,以明确中条山地区长城系混合沉积特征与类型,进而揭示混合沉积的成因与模式。研究表明,白草坪组为具有块状构造的相混合沉积; 北大尖组发育原地混合、相混合与间断混合沉积,呈中—薄层夹于发育交错层理的石英砂岩中; 崔庄组发育少量相混合沉积; 洛峪口组主要发育母源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的过程受裂谷作用控制: 早期受裂谷活动影响,为陡坡地貌,缺少原地混合条件,以相混合为主; 北大尖组沉积时期,裂谷作用减弱,形成缓坡地貌,发育了相混合、原地混合以及间断混合。洛峪口组沉积时期,裂陷作用结束,海平面大幅下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出露被剥蚀,以内碎屑的形式搬运至盆地内部与石英共同沉积形成母源混合。整体上,混合沉积均出现在各组顶部的海平面开始加速上升时期,因此海平面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混合沉积的基础条件。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李向东, 杨敏, 魏泽昳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李向东, 杨敏, 魏泽昳. 滇东北羊场磷矿区ZK0816井寒武系梅树村组深水牵引流沉积*[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53-869.
    LI Xiangdong, YANG Min, WEI Zeyi.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deposits of the Cambrian Meishucun Formation in Well ZK0816,Yangchang phosphate ore area of northeaster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53-869.

    滇东北地区寒武系梅树村组磷矿床为中国扬子地块西南缘沉积型磷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一般认为和上升洋流有关,但对上升洋流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缺少研究。作者对滇东北羊场磷矿区ZK0816井梅树村组岩心进行了综合观察,详细分析了其沉积序列、沉积构造、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结果表明: (1)梅树村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7小段,一、三段为磷质岩,二段为磷块岩; (2)沉积序列以向上变薄序列为主,次为双向递变序列和波动序列; (3)沉积构造总体上以条纹条带构造为主,从下到上,有从规则到不规则再到规则的变化趋势; (4)二段第1小段发育典型的不规则条纹条带,垂向上构成细—粗—细粒序,第2小段发育小型双向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经过综合分析认为: (1)梅树村组第一、二、三段分别沉积于潮下带、深水斜坡和浅海陆棚环境; (2)梅树村组二段(主要工业磷矿层KT2)发育深水牵引流沉积,第1小段以上斜坡等深流沉积为主,第2小段以下斜坡内波、内潮汐沉积为主; (3)深水牵引流可能为上升洋流的具体表现形式,促进大洋水体的垂向混合作用。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黎立, 孙春燕, 董尧, 罗强, 屈洋, 朱世发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黎立, 孙春燕, 董尧, 罗强, 屈洋, 朱世发. 塔西南山前地区甫沙断陷侏罗系物源与沉积相*[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70-885.
    LI Li, SUN Chunyan, DONG Yao, LUO Qiang, QU Yang, ZHU Shifa.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Jurassic in Fusha fault depression,piedmont area of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70-885.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地区甫沙断陷甫沙8井侏罗系砂岩油气勘探取得了突破,但该区域侏罗系整体勘探程度低,物源特征以及沉积体系尚不清楚,明显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测井、岩心与地震等资料,本研究在系统分析甫沙断陷侏罗系物源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研究认为,甫沙断陷侏罗系存在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南部西昆仑山物源供给能力强,北部斜坡区供源能力较弱,母岩主要为元古界变质岩、古生界岩浆岩和二叠系沉积岩。侏罗纪甫沙断陷发育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先后经历了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拗转换期3个演化阶段。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北部缓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且该沉积相展布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受控于古地貌、物源供给、盆地的裂陷活动等因素。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初始断陷期(莎里塔什组沉积时期)南部构造转换带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可作为甫沙断陷有利勘探目标。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张釜源, 祝海华, 张本健, 王明磊, 林思臣, 张芮, 杨希琳, 李育聪, 王兴志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张釜源, 祝海华, 张本健, 王明磊, 林思臣, 张芮, 杨希琳, 李育聪, 王兴志.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凉高山组物源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886-902.
    ZHANG Fuyuan, ZHU Haihua, ZHANG Benjian, WANG Minglei, LIN Sichen, ZHANG Rui, YANG Xilin, LI Yucong, WANG Xingzhi.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ary model of the Middle Jurassic Lianggaoshan Formation,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886-902.

    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产油气层系之一,其宏观沉积体系及其演化过程尚不明确,缺乏盆地级别沉积模式建立。基于轻重矿物、岩心、测录井、孢粉、微量元素及野外剖面资料,针对凉高山组各段沉积时期主要物源体系、古气候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沉积时期,发育龙门山中段和北段、米仓山、南秦岭、大巴山及雪峰古隆6个主要物源; 盆内气候早期炎热干旱,中期转变为温暖湿润气候,至晚期再次炎热干旱; 发育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滨滨浅湖滩坝、浅湖泥及半深湖泥9类沉积微相; 凉高山组沉积时期,受周缘山系强弱交替隆升影响,盆地东部、东北部基底发生挠曲并快速沉降,形成大巴山前陆盆地,构成东陡西缓古构造格局及多物源供给体系; 受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及古地貌影响,凉高山组沉积早期湖盆沉积与沉降中心均分布于川东、川东北地区;中期气候湿润,陆源输入增加,沉积中心迁移至川中地区,沉积与沉降中心发生错位;晚期湖盆填平补齐,逐渐萎缩。
  • 新技术及新方法
  • 新技术及新方法
    岳大力, 李伟, 王武荣, 孙盼科, 吴胜和, 徐振华, 刘磊, 邬德刚, 屈林博, 任柯宇, 林津, 张姝琪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岳大力, 李伟, 王武荣, 孙盼科, 吴胜和, 徐振华, 刘磊, 邬德刚, 屈林博, 任柯宇, 林津, 张姝琪. 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与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03-923.
    YUE Dali, LI Wei, WANG Wurong, SUN Panke, WU Shenghe, XU Zhenhua, LIU Lei, WU Degang, QU Linbo, REN Keyu, LIN Jin, ZHANG Shuqi.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in intellig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clastic reservoir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03-923.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并在近10年取得快速发展。鉴于此,作者系统梳理了智能化技术在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储层参数测井智能解释、智能化断层与地层构造解析、井震融合智能储层预测、碎屑岩储层智能三维地质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智能化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上述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技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质量样本不足、智能学习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程度低等难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 新技术及新方法
    芦碧波, 何佳康, 牛永斌, 沈文啟, 姚康为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芦碧波, 何佳康, 牛永斌, 沈文啟, 姚康为. 碳酸盐岩岩心图像生物扰动强度智能识别方法研究*[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24-936.
    LU Bibo, HE Jiakang, NIU Yongbin, SHEN Wenqi, YAO Kangwei.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bioturbation intensity in carbonate rock core image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24-936.

    生物扰动是(古)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各种沉积结构或沉积构造,在分析沉积地层古环境、预测其分布规律、评价烃源岩生烃能力和盖层封堵能力、揭示(古)生物对油气储集层的改造机制和改造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传统生物扰动强度分析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后对照生物扰动指数图版进行半定量划分,因此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执行效率低且结果容易产生较大误差。文中通过引入EMA(Efficient Multi-Scal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到ResNet-50模型中,提出了一种加入注意力机制的残差网络模型(Res-EMANet)。该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采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初始学习率为 0.01,权重衰减参数为 0.0001;批次大小设置为16,共执行了300个轮次。从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 分数(F1-score)和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等5个方面评价了模型结构改进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16口取心井3028张含不同等级生物扰动的岩心照片数据集进行了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1)该模型能够准确划分岩心数字图像上0~5级别的生物扰动强度,准确率高达91%,显著优于传统人工方法和已有的ResNet-50模型。(2)该模型在提升生物扰动等级识别准确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对专家知识的依赖和人工评估生物扰动等级的劳动强度及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在生物扰动特征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定量化分析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应用优势。本研究为生物扰动程度评估和识别的自动化处理提供了一款高效可靠的定量化分析工具,这对油气勘探领域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新技术及新方法
    唐佰强, 孟庆涛, 杨亮, 胡菲, 谭悦, 邢济麟, 刘招君, 张恩威, 董秦玮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唐佰强, 孟庆涛, 杨亮, 胡菲, 谭悦, 邢济麟, 刘招君, 张恩威, 董秦玮. 基于BSMOTE-SVM的细粒沉积岩岩相智能预测: 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37-949.
    TANG Baiqiang, MENG Qingtao, YANG Liang, HU Fei, TAN Yue, XING Jilin, LIU Zhaojun, ZHANG Enwei, DONG Qinwei. Intelligent predic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lithofacies based on BSMOTE-SVM: a case study of the Member 1 of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Songliao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37-949.

    细粒沉积岩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征是页岩油勘探的关键研究内容。由于高成本且稀缺的取心井限制了岩相的分析,测井预测岩相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为例,建立了“岩性+矿物+TOC+沉积构造”的岩相划分方案,确定了7类岩相。结合6条常规测井曲线形成了X8井的岩相—测井数据库。综合使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RF)、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模型评价岩相的预测效果,并确定SVM是最优分类模型,使用BSMOTE处理岩相样本的分类不平衡问题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到SVM模型,建立了BSMOTE-SVM的岩相预测的组合模型。BSMOTE-SVM的预测效果最佳,准确率(A)、精确率(P)、召回率(R)和F1依次分别为86.49%86.60%86.49%86.31%。该组合模型可快速且精准的预测多井的岩相,并确定了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一段的岩相分布,为下一步页岩油有利富集区的优选提供了一定指导依据。

  • 新技术及新方法
    张丽丽, 谢世文, 陈北辰, 龚承林, 王绪诚, 戈道瑶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张丽丽, 谢世文, 陈北辰, 龚承林, 王绪诚, 戈道瑶. 基于深水源汇参数定量表征的陆架边缘分类及其对深水沉积富砂性的预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50-964.
    ZHANG Lili, XIE Shiwen, CHEN Beichen, GONG Chenglin, WANG Xucheng, GE Daoyao. Classification of shelf margins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of deep-water source-to-sink parameter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inding suitable deepwater reservoir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50-964.

    源汇系统方法原理运用于有利砂体预测的深水油气勘探实践中时,存在深水源汇参数,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Qs)和可容空间(δa),难以定量表征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定量表征这3大源汇参数的方法以及基于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方法。海平面变化依据地质年代可以划分为“高频高幅冰室海平面变化和低频低幅温室海平面变化”2种类型,Qs依据陆架坡折迁移速率可被区分为“高Qs低Qs2种条件,δa依据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可以被区分为“低δa,中δa和高δa3种类型。这3种不同类型源汇参数之间的相互耦合形成了10种不同类型的陆架边缘,每一种类型的陆架边缘具有差异的深水沉积富砂性程度。依据该方法,可将SQ13.8珠江陆缘划分为“高Qs-中δa、高Qs-低δa和高Qs-高δa3种类型的冰室陆架边缘。低幅下降型或低幅上升型陆架坡折迁移轨迹(-<Tse<)使得粗碎屑颗粒无论是在冰室海平面变化还是温室海平面变化、无论是高供给(高Qs)还是低供给(低Qs)条件下,总能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区形成富砂海底扇。中幅上升型(<Tse<)在高供给(高Qs)条件下,孕育富砂的高位海底扇; 而在低供给(低Qs)条件下,发育富泥的深水沉积体系(如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等)。高幅上升型(<Tse<20°)或向陆回退型(90°<Tse<180°)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在高供给(高Qs)条件下发育小规模富砂海底扇,而在低供给(低Qs)条件下则与大型富泥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相伴生。依据这一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新方法,高Qs-低δa-冰室陆架边缘深水富砂程度较高,而钻井结果显示其发育水道型海底扇砂岩(厚约10余米、见箱状测井相的黄色细砂岩);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新技术及新方法
    韩海波, 姚宗全, 王威,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谢宗瑞, 汪勇, 杨帆, 赵文硕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韩海波, 姚宗全, 王威,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谢宗瑞, 汪勇, 杨帆, 赵文硕. 砾石质曲流河探地雷达相刻画及沉积模式研究*[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65-984.
    HAN Haibo, YAO Zongquan, WANG Wei, DELEQIATI·Jianatayi, XIE Zongrui, WANG Yong, YANG Fan, ZHAO Wenshuo.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acies characterization and sedimentary model study of gravelly meandering river[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65-984.

    曲流河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内部构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探地雷达(GPR),以平—剖结合的思路对新疆呼图壁河与额尔齐斯河砾石质曲流河段进行沉积模式研究,并综合现代沉积、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GPR剖面进行解释。识别出4GPR相: 连续的亚平行低—中振幅反射、连续的顶平底凸型低—中振幅反射、连续倾斜中—高振幅反射以及不连续倾斜高振幅反射,分别对应河漫滩、废弃河道、点坝和滞留沉积4种沉积微相。通过总结砾石质曲流河垂向与横向沉积特征演变及交互作用,建立了多期次沉积模式,并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曲流河储集层预测及建模提供了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朱筱敏, 李维, 王晓琳, 叶蕾, 董艳蕾, 张琴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朱筱敏, 李维, 王晓琳, 叶蕾, 董艳蕾, 张琴. 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85-996.
    ZHU Xiaomin, LI Wei, WANG Xiaolin, YE Lei, DONG Yanlei, ZHANG Q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fine-grained mixed rocks from the Paleogene Funing Formation in Gaoyou and Jinhu sag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85-996.

    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阜二段)不仅是主力烃源岩层,而且发育成分复杂的细粒混积岩,现已成为陆相湖盆非常规油气勘探重点层段。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研究对于其形成过程、岩相特征及甜点区段预测均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岩X衍射、黏土X衍射、微量元素和TOC分析成果恢复确认阜二段整体处于非硫化缺氧水体环境; 5个特殊岩性层段依次表现为:“山字形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整体干旱,“四尖峰—七尖峰层段”沉积时期气候变得相对湿润,“王八盖层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湿润且稳定,“泥脖子层段”沉积时期气候较其他层段明显湿润; “山字形至王八盖层段”沉积时期湖平面整体较低、波动强烈、逐渐上升,“泥脖子层段”沉积时期发生了大规模湖侵; 阜二段水体咸化,古盐度均大于10‰,垂向可分2段: “山字形—四尖峰层段”形成于咸水至超咸水环境,“七尖峰—王八盖—泥脖子层段”形成于半咸水至咸水环境。受古气候控制的半咸水环境是形成细粒混积岩的基本环境要素,进而建立了早期偏干旱和晚期偏湿润气候的混积模式。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吕大炜, 姜东旭, 张之辉, 杜文旭, 李泽宽, 王洛静, 郑桂波, 王冰, 李俊林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吕大炜, 姜东旭, 张之辉, 杜文旭, 李泽宽, 王洛静, 郑桂波, 王冰, 李俊林. 早二叠世华北东部古野火活动及全球记录*[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997-1009.
    LÜ Dawei, JIANG Dongxu, ZHANG Zhihui, DU Wenxu, LI Zekuan, WANG Luojing, ZHENG Guibo, WANG Bing, LI Junlin. Early Permian palaeo-wildfire activity in eastern North China and its global record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997-1009.

    随着全球持续变暖,野火发生频率和范围显著加剧。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野火之间相互作用,研究地质历史时期野火活动发生规律尤为重要。二叠纪是从冰室气候到温室气候时期转变的关键阶段,尽管大量研究广泛报道了二叠纪野火活动证据,但关于早二叠世野火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发现华北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中存在大量化石木炭,表明当时野火活动频繁发生。化石木炭反射率为0.61%~2.76%,反映野火活动以地面火和地表火为主。此外,本研究系统收集并分析了174条公开报道的全球早二叠世野火活动数据。野火证据类型包括化石木炭、惰质组和热解多环芳烃。空间上,早二叠世野火活动集中分布在南半球中高纬度的热带和寒温带气候区,主要受区域气候和植被分布的影响。时间上,早二叠世野火事件发生频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可能受CO2含量变化的控制和大气O2含量影响。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全球二叠纪野火事件分布及控制因素提供了重要依据。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葛家旺, 成湘,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2025, 27(4): 1010-1025.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24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葛家旺, 成湘,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1010-1025.
    GE Jiawang, CHENG Xiang, ZHAO Xiaoming, LIU Yuming, LI Xubiao, ZHANG Xi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 continental shelf of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1010-1025.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 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 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 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 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 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王东勇, 陈践发, 李美俊, 王文强, 肖洪, 邹贤利, 孙彪, 秦慧强
    2025, 27(4): 1026-1043.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71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王东勇, 陈践发, 李美俊, 王文强, 肖洪, 邹贤利, 孙彪, 秦慧强.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沉积物中甾类化合物分布: 古环境及生源意义*[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1026-1043.
    WANG Dongyong, CHEN Jianfa, LI Meijun, WANG Wenqiang, XIAO Hong, ZOU Xianli, SUN Biao, QIN Huiqiang. Distributions of steroidal biomarkers in alkaline sediments of the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Mahu sag,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 source[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1026-1043.

    碱湖相烃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复杂,会形成丰富且复杂的甾类化合物。通过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17件代表性碱湖沉积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与单体烃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其中丰富的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风城组沉积物中含有极低丰度的C27规则甾烷和极高丰度的C28C29规则甾烷,这可能是由于沉积物中一些绿藻种属特殊有机质贡献的结果。所分析样品中的重排甾烷相对丰度较低,这可能与风城组沉积物中低含量的黏土矿物有关。风城组沉积物中低丰度的烷基甾烷可能与特殊的有机质来源有关,同时也可能是与高盐度的沉积环境有关,特别是相对于C29 4-甲基甾烷和C30甾烷,含有低丰度的C28 4-甲基甾烷。来自于古湖泊边缘区的样品中,C30 24-正丙基胆甾烷丰度较高,可能指示着该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中有红藻的生物来源贡献。此外,在风城组沉积物中检测并鉴定了高丰度的羊毛甾烷,表明风城组沉积时期高盐度的沉积水体条件,并推测其生物来源可能是蓝绿藻,但不排除其他特殊藻类的贡献。高丰度的C28C29规则甾烷和β-胡萝卜烷可能也指示着特殊绿藻种属的贡献。特殊的有机质贡献造成了三芳甲藻甾烷的缺失。综上,高盐度的沉积水体条件、特殊的有机质来源及低含量的黏土矿物组成,导致风城组碱湖沉积物中丰富且复杂的甾烷类化合物分布。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文龙, 罗冰, 杨文杰, 陈骁, 张本健, 许强, 李明隆, 肖笛, 乔占峰, 谭秀成
    2025, 27(4): 1044-1063.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82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文龙, 罗冰, 杨文杰, 陈骁, 张本健, 许强, 李明隆, 肖笛, 乔占峰, 谭秀成.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分布*[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1044-1063.
    WEN Long, LUO Bing, YANG Wenjie, CHEN Xiao, ZHANG Benjian, XU Qiang, LI Minglong, XIAO Di, QIAO Zhanfeng, TAN Xiucheng. Tectonic-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s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Chin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1044-1063.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1)四川盆地茅口组主要发育8种岩石微相和9类典型微相组合序列,结合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和镶边碳酸盐岩台地2种沉积体系; (2)茅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 (i)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发育期(SQ1-SQ2),四川盆地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坡地貌格局,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围绕川西南古隆起发育多带迁移性薄滩体; (ii)川北持续伸展期(SQ3-SQ5),勉略洋向北俯冲形成3期后撤式多级坡折带,导致川北地区逐级沉降为深水盆地,四川盆地出现显著的台-盆分异格局,沉积体系开始向镶边碳酸盐岩台地转变; (iii)地幔柱隆升-拉张期(SQ6),扬子西南缘峨眉山地幔柱隆升产生的远端拉张作用导致川西南坳陷带形成,这进一步加剧了四川盆地南部台地的分异,造成川西南地区向台内洼地演变; (3)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集层和岩溶孔隙型灰岩储集层的分布均受古地貌和高能滩相控制,台缘滩和台内滩是茅口组储集层发育有利区带,其中后撤式多级坡折带控制的多期台缘滩带、环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的带状滩体、伸展背景下平行带状展布的台内滩带是茅口组滩相储集层的有利发育区。该研究重建了茅口组等时层序格架下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揭示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茅口组油气规模发现提供方向。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郑凯, 孔祥鑫, 姜在兴, 蒋龙, 葛涛元, 杨叶芃, 王成, 彭艳霞
    2025, 27(4): 1064-1080.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47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郑凯, 孔祥鑫, 姜在兴, 蒋龙, 葛涛元, 杨叶芃, 王成, 彭艳霞. 中始新世气候演化与页岩有机质富集: 以东营凹陷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4): 1064-1080.
    ZHENG Kai, KONG Xiangxin, JIANG Zaixing, JIANG Long, GE Taoyuan, YANG Yepeng, WANG Cheng, PENG Yanxia. Climate evolution and shal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during the Middle Eocene: a case study of Dongying sag[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4): 1064-1080.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发育数百米厚富有机质页岩,该页岩发育时期正处于东亚地区中始新世气候波动的关键阶段,但页岩沉积演化及其有机质富集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尚有待研究。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有机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在气候演化约束下有机质富集机制。根据岩相组合和地化参数,将沙四上亚段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气候相对干冷,TOC均值为2.52%,发育中有机质韵律型纹层状云质细粒沉积岩和高有机质韵律型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第2阶段气候相对暖湿,TOC均值为3.29%,发育高有机质韵律型纹层状含石英灰质细粒沉积岩和高有机质韵律型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 第3阶段气候暖湿,TOC均值为2.78%,发育高有机质非韵律型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和中高有机质韵律型纹层状含石英灰质细粒沉积岩。根据岩相组合和沉积环境变化趋势,建立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纯上段沉积模式。在相对暖湿气候下,适量的陆源输入会给湖盆带来陆源碎屑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利于有机质富集; 在相对干冷气候下浅水高盐的环境会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在暖湿气候下过强的陆源输入稀释水体有机质含量并带来的大量氧气,均不利于有机质富集。本次研究可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富有机制页岩地质甜点分析提供借鉴意义。

高被引论文 更多+

虚拟专辑 更多+

古地理学术论坛 古地理会议 专家团队 科普视频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