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1999年创刊,双月刊

ISSN 1671-1505

CN 11-4678/P

主办: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
   球化学学会

出版:科学出版社

通知公告 更多+

2025年, 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01
  
  • 全选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杜远生, 郭华, 张亚冠, 刘建中, 王泽鹏, 吴文明, 陈国勇, 赵征, 邓超
    2025, 27(5): 1081-1103.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91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杜远生, 郭华, 张亚冠, 刘建中, 王泽鹏, 吴文明, 陈国勇, 赵征, 邓超. 基于“磷酸盐工厂”的磷矿沉积学研究: 以黔中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矿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081-1103.
    DU Yuansheng, GUO Hua, ZHANG Yaguan, LIU Jianzhong, WANG Zepeng, WU Wenming, CHEN Guoyong, ZHAO Zheng, DENG Chao. Sedimentological study of phosphorite deposits based on “Phosphate Factory”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phosphorites in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Chin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081-1103.

    贵州黔中地区是中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富磷矿的重要矿集区,为了揭示黔中地区陡山沱组磷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作用过程,以矿产沉积学的思想为主导,以“磷酸盐工厂”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含矿岩系的岩石学、沉积相和古地理等手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黔中地区陡山沱组原生磷矿以内碎屑(包括砂屑、砾屑、粉屑)磷矿为主,含少量鲕粒状磷矿、生物颗粒或球粒磷矿及叠层石磷矿。矿石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基质,其中胶结物为围绕磷质颗粒增生的磷灰石胶结物和孔隙内的白云石胶结物,基质为黏土质。次生磷矿包括渣土状、土状—半土状磷矿和碎裂及硅化磷块岩。古地理研究表明磷矿主要形成于黔中古陆北部、东部边缘的无障壁海滩沉积环境,局部发育磷质叠层石为特色的潮坪。磷矿层位(A矿层和B矿层)受2期海侵—海退旋回制约。黔中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组富磷矿经历了初始成矿作用、波浪簸选富集成矿、淋滤富集成矿三阶段成矿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陡山沱组磷矿无障壁海滩的成矿模式。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尤东华, 张力钰, 李蓉, 宋晓波, 俞凌杰, 周凌方, 蒋小琼
    2025, 27(5): 1104-1118.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59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尤东华, 张力钰, 李蓉, 宋晓波, 俞凌杰, 周凌方, 蒋小琼. 川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储集空间定量表征*[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04-1118.
    YOU Donghua, ZHANG Liyu, LI Rong, SONG Xiaobo, YU Lingjie, ZHOU Lingfang, JIANG Xiaoqiong.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space in the first member of Maokou Formation,Souther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04-1118.

    二叠系茅口组一段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其以源储一体的泥质碳酸盐岩为典型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孔隙的发育程度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川南地区3口钻井取心段60件样品的孔隙度测定、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分析与部分样品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开展不同类型孔隙相对贡献的定性与定量储层表征,并分析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控制因素对孔隙发育的影响。定量研究结果显示,GS1、JH1井样本以有机质相关孔隙为主,而TY1井样本黏土矿物相关孔隙与有机质相关孔隙均具有重要贡献。统计分析表明,黏土矿物含量介于15%~50%之间、TOC含量大于1%时,孔隙度超过2%的样本数最多; 对于低黏土矿物含量(<10%)的泥灰岩而言,其孔隙发育程度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与有机孔发育程度的控制; 孔隙度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7; 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黏土矿物相关孔隙对总孔隙度的贡献明显提高。四川盆地川南地区茅口组一段泥质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与总有机碳含量的控制,这一认识对进一步评价不同地区储集层发育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屈海洲, 田伟, 杨东凡, 周刚, 陈洋, 张兴宇, 何溥为, 张云峰
    2025, 27(5): 1119-1136.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67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屈海洲, 田伟, 杨东凡, 周刚, 陈洋, 张兴宇, 何溥为, 张云峰.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准层序微相组合及其孔隙成因差异性分析*[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19-1136.
    QU Haizhou, TIAN Wei, YANG Dongfan, ZHOU Gang, CHEN Yang, ZHANG Xingyu, HE Puwei, ZHANG Yunfeng. Microfacies assemblages within para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pore genesis of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Gaoshiti area,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19-1136.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寒武系第二统龙王庙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不同滩体的孔隙差异性研究仍有不足。基于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认为龙王庙组准层序中发育由不同类型滩体组成的4种微相组合,分别为砂屑滩—鲕粒滩型、滩间海—砂屑滩型、砂屑滩—云坪型、中-高能砂屑滩型。这4种微相组合在不同成岩阶段的成岩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各微相组合的上部岩石中: 砂屑滩—鲕粒滩型上部主要发育受大气淡水溶蚀影响的粒间溶孔,面孔率介于2%~6%之间; 滩间海—砂屑滩的粒间溶孔经历了大气淡水溶蚀和中-深埋藏期溶蚀和大量胶结物的充填,面孔率介于1.5%~5%之间; 砂屑滩—云坪型受到大气淡水溶蚀、中-深埋藏期溶蚀控制,发育孔径分异明显的粒间孔、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面孔率介于2%~8%之间; 中-高能砂屑滩型埋藏期溶蚀强度与晚期胶结物发育关系密切,形成的粒间溶孔孔径差异较大,面孔率介于1.4%~5.8%之间。因此,4类微相组合的孔隙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砂屑滩—云坪型、砂屑滩—鲕粒滩型、中-高能砂屑滩型、滩间海—砂屑滩型。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分析准层序下不同微相发育的次生孔隙类型及演化特征的实例,对于进一步评价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唐晴, 梁超, 吴靖, 籍士超, 谢浩然, 赵梓龙
    2025, 27(5): 1137-1156.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56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唐晴, 梁超, 吴靖, 籍士超, 谢浩然, 赵梓龙. 基于有机质孔特征的页岩储集层评价研究: 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37-1156.
    TANG Qing, LIANG Chao, WU Jing, JI Shichao, XIE Haoran, ZHAO Zilong. Evaluation of shale reservoirs based on organic pore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Wufeng and Longmaxi formation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37-1156.

    有机质孔是页岩气赋存、富集的主要空间,其发育特征对于储集层评价及优选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类型、特征及非均质性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岩-X衍射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阴极发光、Image J图像分析等手段,厘清矿物与有机质的赋存关系,刻画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结构特征,分析不同岩相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分布特征,探讨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非均质分布对页岩储集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石英、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与有机质各存在3种赋存关系,共识别出4类12种矿物-有机质孔组合; (2)矿物-有机质孔组合在不同岩相中的分布表现出差异性,生物硅质页岩以石英-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为73.59%;黏土质页岩、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钙质页岩和长英质粉砂页岩以黏土矿物-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73.45%、55.45%、38.92%、53.66%;钙质粉砂页岩以碳酸盐矿物-有机质孔组合为主,相对含量为55.01%;(3)有机质包裹成岩石英和黏土矿物呈流动结构有机质孔的有机质相对含量高、孔径大、成孔率高、孔隙连通性好,是对储集层最有利的2类有机质孔; (4)生物硅质页岩是页岩气的最佳储集层,其中对储集层有利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相对含量高达33.71%,与其3.53 m3/t的高含气量相吻合。结论认为,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分布特征影响页岩的含气性,对储集层有利的矿物-有机质孔组合的相对含量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该认识对储集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孟令箭, 雷闯, 张云峰, 邹娟, 杨荣超, 高永亮
    2025, 27(5): 1157-1172.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66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孟令箭, 雷闯, 张云峰, 邹娟, 杨荣超, 高永亮. 南堡凹陷东营组三段页岩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的启示*[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57-1172.
    MENG Lingjian, LEI Chuang, ZHANG Yunfeng, ZOU Juan, YANG Rongchao, GAO Yongliang. Characterization of shale in the Member 3 of Dongying Formation of Nanpu sag: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57-1172.

    为查明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基于21个页岩样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剖析了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三段页岩非均质性较强,TOC介于0.30%~2.66%之间,S1+S2介于0.44~11.41 mg/g之间,HI介于57~466 mg/g TOC之间,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低成熟至成熟演化阶段。根据多种特征参数的垂向变化趋势,认为南堡凹陷东三段沉积时期,半湿润至半干旱交替型古气候影响着古湖泊环境波动变化,自下而上古水深经历了较浅水→较深水→较浅水、古盐度经历了半咸水→淡水→半咸水、古氧化还原条件经历了弱氧化→弱还原→弱氧化,上述的波动变化影响着有机质差异富集。在偏湿润气候下,水体古生产力高且以较深水的贫氧环境为主,有机质埋藏率高,导致沉积物中有机质富集程度高; 而在偏干旱气候下,水体古生产力中等且以较浅水的富氧环境为主,有机质埋藏率低,导致沉积物中有机质富集程度低。由此建立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可为湖相页岩油有利勘探层段选择提供依据。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李向东, 魏泽昳, 王丹, 杨敏
    2025, 27(5): 1173-1188.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49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李向东, 魏泽昳, 王丹, 杨敏. 滇中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阻塞盆地深水等深流引发内波、内潮汐沉积*[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73-1188.
    LI Xiangdong, WEI Zeyi, WANG Dan, YANG Min.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in the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induced by deep-water contour currents in ponded bas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Chin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73-1188.

    滇中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至黔东统筇竹寺组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在区域地层演化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其下伏地层梅树村组磷矿的形成、本组中页岩气储集层的形成和澄江动物群的保存及上覆地层沧浪铺组的沉积环境识别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滇中地区晋宁二街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着重对相关沉积构造和古水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在晋宁地区筇竹寺组发育有重复的鲍马序列A段、重复的平行层理及相对较厚的泥帽等阻塞浊流沉积特征; (2)等深流沉积中伴生有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纹层理; (3)古水流方向总体上可分为6个优势方向和次优势方向,并构成50° vs. 213°、111° vs. 292°和171° vs. 341°近于相反的3组; (4)单个双向交错层理古水流玫瑰花图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综合分析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流体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认为筇竹寺组可能沉积于深水阻塞盆地,等深流沉积普遍发育,内波、内潮汐沉积为伴生沉积,由深水等深流引发形成。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雍靖康, 谭秀成, 费肇磊, 钟寿康, 魏柳斌, 任军峰, 熊鹰, 肖笛
    2025, 27(5): 1189-1206.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94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雍靖康, 谭秀成, 费肇磊, 钟寿康, 魏柳斌, 任军峰, 熊鹰, 肖笛. “海侵—海退”背景下微生物岩序列组合的差异响应: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6-10亚段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189-1206.
    YONG Jingkang, TAN Xiucheng, FEI Zhaolei, ZHONG Shoukang, WEI Liubin, REN Junfeng, XIONG Ying, XIAO Di.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microbialite sequence assemblages in context of “transgressive-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a56-10 sub-members in central-eastern Ordos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189-1206.

    微生物岩结构复杂,岩性序列组合多变,从而使环境解释具有多解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6~10亚段为例,利用系统的钻井取心和薄片资料,精细剖析不同海平面变化背景下的微生物岩序列特征,以降低沉积环境解释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 (1)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6-10亚段发育叠层石云岩、凝块石云岩和粘结颗粒云岩3类微生物碳酸盐岩,由其构成的微生物岩序列可划分为2个大类、6个小类; (2)四级海退背景下,凹凸相间的古地貌格局耦合海水盐度/能量的渐次分异控制了多样化的微生物岩序列,其岩相组合复杂,由潟湖—台坪、潟湖—微生物丘—台坪、潟湖—微生物丘、潟湖—微生物丘—蒸发潟湖/台坪4种五级(米级)变浅旋回构成; (3)四级海侵背景下形成的微生物岩序列和岩相组合相对简单,以微生物丘、丘间海—微生物丘2种五级变浅旋回为特征,且较高可容空间促使其单旋回沉积厚度更大。研究成果揭示出不同海平面变化背景下的微生物岩序列构建模式及分布控制因素,为后续利用微生物岩序列结构反演不同地貌单元和沉积环境演变奠定了基础。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崔映坤, 鲍志东, 李忠诚, 赵家宏, 姜福杰, 王天煦, 韩昊天, 姜振昌, 王腾宇
    2025, 27(5): 1207-1226.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76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崔映坤, 鲍志东, 李忠诚, 赵家宏, 姜福杰, 王天煦, 韩昊天, 姜振昌, 王腾宇.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与演化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07-1226.
    CUI Yingkun, BAO Zhidong, LI Zhongcheng, ZHAO Jiahong, JIANG Fujie, WANG Tianxu, HAN Haotian, JIANG Zhenchang, WANG Tengyu.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shallow-water meandering river delta in Fuyu oil layer,southern Fuxin uplift zone,Songliao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07-1226.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发育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基于岩心、测录井和岩石矿物资料,优选INPEFA技术和色度指数建立扶余油层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石学特征、砂体成因序列及测井相等,明确其沉积相类型,分析层序格架下三角洲砂体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扶余油层整体形成于水进背景,期间伴随基准面的高频升降,共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中期旋回; MSC1-MSC4)、13个五级层序(短期旋回; SSC1-SSC13)。SSC1-SSC6以水退为主,伴随短期基准面高频振荡,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由高弯曲窄条带状演变为稳定网状,形成多期间歇叠置的河道砂体结构; SSC7-SSC12以水进为主,三角洲平原逐渐过渡为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现侧向加积—孤立薄层条带,河口坝发育; SSC13以水退为主,发育连续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体。研究认为,高频基准面升降控制了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垂向演化与平面分布,基准面高频振荡驱动的多期砂体叠置序列、分流河道砂体的高连续性和空间连通性,共同控制了优质厚层储集层的形成。本研究为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油气储集层预测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对松辽盆地扶余油层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武瑾, 曾凡成, 唐晴, 杨立民, 邱振, 赵圣贤, 邹晓品, 李伟华
    2025, 27(5): 1227-1243.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75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武瑾, 曾凡成, 唐晴, 杨立民, 邱振, 赵圣贤, 邹晓品, 李伟华.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27-1243.
    WU Jin, ZENG Fancheng, TANG Qing, YANG Limin, QIU Zhen, ZHAO Shengxian, ZOU Xiaopin, LI Weihua. 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the Wufeng and Longmaxi formations shale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27-1243.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二维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微区QEMSCAN分析等手段,结合全岩XRD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沉积环境演化以及沉积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根据“TOC含量-矿物含量-成因-沉积构造”多端元岩相划分方案,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TOC块状生物硅质页岩、极高TOC薄纹层生物硅质页岩、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质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硅质页岩、高TOC纹层状化学-生物钙硅混积页岩、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泥混积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硅泥混积页岩、中TOC纹层状碎屑三元混积页岩共8种岩相类型,并对其岩相特征、垂向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刻画。(2)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古气候经历了从五峰组底部温湿到中部干热再到顶部干冷、随后从龙马溪组下部的湿热到中上部的温湿的演变。在五峰组下部以及龙马溪组下部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海侵,海平面较高时,水体封闭性弱、还原性强、盐度较低、古生产力较高; 在五峰组顶部发生冰川事件导致海平面下降,海平面较低时,水体封闭性强、还原性弱、盐度较高、古生产力较低。(3)沉积环境的高频变化对页岩岩相发育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中有机质含量与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良好的正相关,在古生产力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主要沉积极高TOC薄纹层生物硅质页岩和高TOC极薄纹层生物-碎屑硅质页岩。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对有机质富集和页岩沉积作用的理解,而且可为该区域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预测、勘探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朱颜
    2025, 27(5): 1244-1257.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73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朱颜. 断陷湖盆细粒沉积特征研究: 以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44-1257.
    ZHU Yan.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in fault-bounded lake basin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Hetaoyuan Formation in Nanyang sag[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44-1257.

    南阳凹陷是中国东部典型的陆相断陷淡水湖盆,牛三门次凹为南阳凹陷东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在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厚层细粒沉积岩。核桃园组自上而下可以分为核一段(H1)、核二段(H2)、核三段(H3),通过对岩心样品开展薄片、扫描电镜、矿物组分以及地球化学参数等实验分析,明确了细粒沉积岩相类型,揭示了核桃园组沉积环境,划分了A、B、C、D这4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 (1)核二段Ⅲ亚段—核三段Ⅰ亚段沉积环境以半深湖至深湖为主,古盐度整体偏低,呈现出淡水的特征,气候条件相对稳定,为湿润古气候。(2)依据矿物成分、沉积构造及粒度特征可将核二段Ⅲ亚段—核三段Ⅰ亚段细粒沉积岩划分为9种岩相,其中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和纹层状长石石英页岩最为发育。(3)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对岩相的垂向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云灰质含量主要受水体盐度影响,稳定的气候条件、较深的水体环境以及丰富的陆源输入有利于混合质纹层状细粒沉积岩发育。平面上牛三门次凹周缘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纵向上阶段A和阶段C沉积地层是页岩油勘探有利层系。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张金明, 潘彤, 宋泰忠, 柯学, 梁坤先, 杨文军, 张小瑾
    2025, 27(5): 1258-1272.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43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张金明, 潘彤, 宋泰忠, 柯学, 梁坤先, 杨文军, 张小瑾. 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58-1272.
    ZHANG Jinming, PAN Tong, SONG Taizhong, KE Xue, LIANG Kunxian, YANG Wenjun, ZHANG Xiaojin.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Qaidam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58-1272.

    柴达木盆地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盆-山构造格局,盆地内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保存了从新生代早期至第四纪之间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分为砾石层、砂层、黏土层和盐岩层4大类,盆地边部以砾石层、砂层为主,厚度1~45 m;盆地中心以黏土层、盐岩层为主,厚度150~300 m。本次工作在对比56个钻孔、露头剖面资料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湖泊三角洲相、淡水湖相、咸水湖相5类沉积相和15类沉积亚相; 盆地边缘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相主要分布于阿拉尔、乌图美仁、大格勒、夏日哈、怀头塔拉等地区,辫状河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在盆地北缘面积变化明显,南缘变化不大。受共和运动的影响,柴达木古湖被完全肢解成彼此互不相连的多个小湖泊,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和马海等孤立湖盆的湖水急剧浓缩,为盐湖滨浅湖亚相沉积,一里坪地区为盐湖滨浅湖亚相,察尔汗、大柴旦地区主体仍为淡水—微咸水湖泊,尕海、可鲁克湖、托素湖为一个统一的淡水湖。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许光泉, 贺彪, 何玉鹏, 杨婷婷, 张海涛, 李浩, 张著
    2025, 27(5): 1273-1289.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54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许光泉, 贺彪, 何玉鹏, 杨婷婷, 张海涛, 李浩, 张著. 淮南舜耕山下古生界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73-1289.
    XU Guangquan, HE Biao, HE Yupeng, YANG Tingting, ZHANG Haitao, LI Hao, ZHANG Zhu.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karst in Shungeng mountain,Huainan,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73-1289.

    华北煤田在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深受下古生界岩溶突水灾害威胁。对裸露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下岩溶地区的煤炭开采过程中储水、导水、突水等机制研究可以提供重要参考,对岩溶水害防治具有实际的指导性。以华北煤田南缘淮南舜耕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量、岩溶角砾宏观与微观结构分析,以及成因演化分析等方法,系统揭示了下古生界岩溶发育类型与特征,并结合地区沉积与构造史,对岩溶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下古生界岩溶按形成时间分为沉积岩溶、后生岩溶及现代岩溶。沉积岩溶以同生岩溶角砾岩为标志,形成于沉积间断期,与古大气降水和海水进退及溶蚀作用密切相关。后生岩溶以成岩后发育的层间岩溶角砾岩以及燕山期拉张运动所形成的岩溶角砾岩为标志。该地区层间岩溶形成于早奥陶世地壳抬升期,因长期风化剥蚀和地下水流作用在岩层面间形成古岩溶坍塌与固结而成。构造角砾岩溶形成发生于下古生界地层内部,因多期拉张作用在破碎带内形成,并发生方解石多期结晶充填,被含铁质浸染。现代岩溶以溶沟及岩溶塌陷为标志,发育于层面拉张裂隙、断层或二者交汇处,因长期大气降水入渗以及重力垮塌或潜蚀作用所致。
  • 第四纪古地理学
  • 第四纪古地理学
    赵晓逸, 乔培军, 崔宇驰, 邵磊
    2025, 27(5): 1290-1301.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50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赵晓逸, 乔培军, 崔宇驰, 邵磊. 红河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河流演化*[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290-1301.
    ZHAO Xiaoyi, QIAO Peijun, CUI Yuchi, SHAO Lei. U-Pb age characteristics of detrital zircons in sediments from the Red Riv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luvial evolutio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290-1301.

    受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的强烈影响,亚洲水系展布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现代红河作为南海西北部重要的沉积物搬运通道,是南海盆地“源-汇”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揭示红河演变过程对于区域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对现代红河水系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现代红河沉积物以喜山期(30—40 Ma)、印支期(240—260 Ma)、加里东期(440—460 Ma)、晋宁期(750—1000 Ma)、吕梁期(1700—2000 Ma)和古老基底增长期(2300—3000 Ma)的锆石年龄组分为特征,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克拉通西南部哀牢山—大象山和印支地块北部; 同时认为,现代红河在早中新世仅是越南北部地区的近源小河,伴随着新近纪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的持续隆升,红河沿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溯源侵蚀,直至更新世,现代红河沉积物全面覆盖莺歌海盆地。

  • 第四纪古地理学
    刘行, 邱万银, 董文玉, 李月, 蔡炳贵, 姜修洋
    2025, 27(5): 1302-1313.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57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刘行, 邱万银, 董文玉, 李月, 蔡炳贵, 姜修洋. 闽西仙云洞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东亚夏季风CIS-8事件及亚旋回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302-1313.
    LIU Xing, QIU Wanyin, DONG Wenyu, LI Yue, CAI Binggui, JIANG Xiuya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S-8 event and its sub-cycle features recorded by precisely-dated high-resolution stalagmite from Xianyun Cave,western Fujian Province,Chin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302-1313.

    基于福建仙云洞石笋(XY2-10)的9个高精度230Th年龄和442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38.20—36.10ka B.P.平均分辨率达5 yr的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强度演变历史。福建仙云洞石笋 δ18O 值在CIS-8(Chinese Interstadial 8)时期整体呈现出稳定的偏负特征,与同一时期中国季风区内葫芦洞、永兴洞、小白龙洞石笋 δ18O 记录趋势较为一致,但该石笋 δ18O 记录的夏季风强度在CIS-8期间整体偏强的趋势,与格陵兰冰芯 δ18O 记录的降温趋势不同。分析表明,在CIS-8事件期间,南极变冷,其通过增强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Mascarene High,MH)和越赤道气流,使中国南方地区石笋 δ18O 记录的EASM整体保持较强态势。此外,仙云洞石笋 δ18O 记录还揭示了CIS-8事件内部存在21次百年至十年际尺度的夏季风增强事件,这与格陵兰NEEM(Northern Greenland Eemian Ice Drilling)冰芯 δ18O 记录、阿拉伯海海盆岩心反照率记录的亚旋回事件相对应,表明EASM增强(减弱)、北高纬温度升高(降低)和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北移(南移)在百年至十年际尺度上存在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是源于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变化引起的北半球高纬与低纬地区的快速海气耦合。

  • 新技术与新方法
  • 新技术与新方法
    赵琳, 鲜本忠, 刘乙辰, 陈绵琨, 彭伟, 舒逸, 余志云, 石浩程
    2025, 27(5): 1314-1332.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38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赵琳, 鲜本忠, 刘乙辰, 陈绵琨, 彭伟, 舒逸, 余志云, 石浩程. 天文旋回约束下的湖相泥页岩岩相发育规律: 以四川盆地凉高山组为例*[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314-1332.
    ZHAO Lin, XIAN Benzhong, LIU Yichen, CHEN Miankun, PENG Wei, SHU Yi, YU Zhiyun, SHI Haocheng. Lithofacies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acustrine shales under astronomical forc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ianggaoshan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314-1332.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对泥岩沉积演化模式的认识越来越迫切,而天文旋回是驱动泥岩沉积演化的重要机制。本研究选取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四川盆地复兴地区凉高山组凉二下亚段展开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探索在层序格架内部泥页岩岩相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以下结果: (1)在研究区凉二下亚段中识别出405ka、128ka、43ka和21ka等多级天文周期,长、短偏心率旋回分别对应四级、五级层序,由此进行高精度地层划分与对比。(2)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的古环境参数和TOC趋势分析,证明了古气候、陆源输入条件和TOC与天文周期之间关系密切,明确了长、短偏心率对岩相及其组合发育的控制作用。长偏心率是控制气候演化、有机质富集以及岩相空间展布的关键因素,短偏心率进行局部调控。(3)根据岩相及岩相组合的天文响应,总结了偏心率主控的气候和沉积旋回模式。偏心率极大值附近,日晒、降水和河流径流增强导致湖泊扩张,盆地中心多发育富有机质深水纹层状泥岩; 偏心率极小值附近,气候干旱,季风、降水变弱,风化程度较高,河流下切侵蚀严重,盆地上斜坡发育大规模三角洲砂体,下斜坡区和深水区主要发育异重流砂岩。对于认识富有机质泥岩成因、预测优质泥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

  • 新技术与新方法
    徐恩泽, 张尚锋, 王雅宁, 朱锐, 梁建昊, 张泽
    2025, 27(5): 1333-1350. https://doi.org/10.7605/gdlxb.2025.018
    文章摘要( ) PDF全文 ( ) Html全文 ( ) 引用此文   可视化   收藏
    X

    徐恩泽, 张尚锋, 王雅宁, 朱锐, 梁建昊, 张泽. 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南海渐新世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J]. 古地理学报, 2025, 27(5): 1333-1350.
    XU Enze, ZHANG Shangfeng, WANG Yaning, ZHU Rui, LIANG Jianhao, ZHANG Ze. Astronomical orbital cycle-driven controls on the Oligocene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hinese Edition), 2025, 27(5): 1333-1350.

    重点探讨了南海北部渐新世天文轨道强迫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沉积速率的控制,进而影响有机质的生成与保存。利用研究区L9、C6、Y9等钻井自然伽马测井、孢粉、有孔虫和有机质数据,运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以揭示天文轨道周期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机制。在南海北部地区识别出2.4Ma超长偏心率及1.2Ma长斜率周期。认为偏心率和斜率高值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处于高位,生物生产力提高,沉积环境还原性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有机质丰度介于1.5%~4%之间,其中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增加14.2%;在偏心率和斜率低值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海平面处于低位,生物生产力降低,沉积环境氧化性增强,有机质丰度介于0.3%~1.5%之间,其中煤质有机质组分占比为66.4%~95.1%;且研究发现沉积速率小于9cm/ka时,有机质丰度达3.5%,沉积速率大于12cm/ka时,有机质丰度为0.3%~0.7%;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天文周期控制下渐新世南海北部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有助于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深时深地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高被引论文 更多+

虚拟专辑 更多+

古地理学术论坛 古地理会议 专家团队 科普视频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