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芳,梅博文,马亭,赵红静,方孝林. 1997a.塔里木盆地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学报, 15(3):103~108
蔡春芳,梅博文,马亭,曾凡刚. 1997b.塔里木盆地油田水的成因与演化.地质论评, 43(6):650~657
何远碧,杨友运,蔚远江. 1996.塔中地区×号构造区石炭系II油组储层孔隙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见:童晓光,梁狄刚,贾承造主编.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16~423
顾家裕. 1996.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环境分析及储层研究.地质学报, 70(2):153~160
顾家裕. 1995.沉积相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66~197
顾家裕,宁从前,贾进华. 1998.塔里木盆地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质论评, 44(1):83~89
顾家裕,张国栋,王益友,等. 1996.东河砂岩沉积环境分析. 见:童晓光,梁狄刚,贾承造主编.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49~460
贾承造,魏国齐.1996.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构造及其控油意义. 见:童晓光,梁狄刚,贾承造主编.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225~234
李延钧. 1998.塔中地区油气源及成藏时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 25(1):11~14
林青,林壬子,王培荣,朱扬明. 2001.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类型及主力油源层.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2(2):150~153
邱隆伟,姜在兴,操应长,邱荣华,陈文学. 2001.泌阳凹陷碱性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 31(9):752~759
寿建峰,朱国华. 1998.砂岩储层孔隙保存的定量预测研究. 地质科学, 33(2):244~250
孙玉善,杨帆. 1999.再论东河砂岩孔隙成因─以塔中地区为例.沉积学报, 17(增刊):699~705
魏国齐,贾承造,姚慧君,李良辰. 1991.中央隆起带海西运动早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见:童晓光,梁狄刚主编.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292~301
翟永红,刘生国,郭建华,肖传桃. 1995.塔中石炭系碎屑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6(3):252~258
张振生,李明杰,刘社平. 2002.塔中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石油勘探与开发, 29(1):28~31
张宗命,吕炳全,曹统仁,杨海军,邓常念. 1996.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见:童晓光,梁狄刚,贾承造主编.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110~119.
周中毅,潘长春.1992.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115~139.
朱筱敏, 钟大康, 赵澄林, 顾家裕, 王招明,周新源. 2002.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科学通报, 47(增刊):30~35
朱如凯,罗平,罗忠. 200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古地理学报, 4(1):1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