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书景, 何生. 2005. 泌阳凹陷地质流体对砂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J]. 地质科技情报, 24(2): 51-56. |操应长, 葸克来, 王健, 等. 2011. 砂岩机械压实与物性演化成岩模拟实验初探[J]. 现代地质, 25(6): 1152-1158. |操应长, 远光辉, 王艳忠, 等. 2012.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清水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因机制[J]. 石油学报, 33(5): 758-771. |陈冬霞, 庞雄奇, 杨克明, 等. 2012.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孔隙度演化史[J]. 地质学报, 42(S1): 42-49. |陈瑞银, 罗晓容, 吴亚生. 2007. 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J]. 石油学报, 28(6): 43-51. 黄婷婷, 周文, 傅恒, 等. 2007.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6(6): 51-56. 金凤鸣, 傅恒, 李仲东, 等. 2006.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J]. 矿物岩石, 26(4): 75-82. 梁狄刚, 曾宪章, 王雪平, 等. 2001. 冀中坳陷油气的生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鲁新川, 张顺存, 蔡冬梅, 等. 2012. 准噶尔盆地车拐地区三叠系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30(6): 1123-1129. 欧成华, 董兆雄, 魏学斌. 2011.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成岩演化及其对储集体性能的影响[J]. 古地理学报, 13(1): 85-95. 潘高峰, 刘震, 赵舒, 等. 2011. 砂岩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为例[J]. 石油学报, 32(2): 249-256. 邱隆伟, 姜在兴, 操应长, 等. 2001. 泌阳凹陷碱性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 31(9): 752-759. 宋荣彩, 周文, 董树义, 等. 2008.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油气分布特征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30(1): 64-68. 王国亭, 何东博, 李易隆, 等. 2012. 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集层分析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J]. 地质学报, 86(11): 1847-1854. 王健, 操应长, 高永进, 等. 2013.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形成机制[J]. 石油学报, 34(2): 283-292. 王瑞飞, 陈明强. 2007. 储集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J]. 地质学报, 81(10): 1432-1438. 王艳忠. 2010. 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度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D]. 山东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葸克来, 操应长, 蔡来星, 等. 2013.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因机制[J]. 现代地质, 27(1): 208-216. 鲜本忠, 吴战国, 姜在兴, 等. 2004. 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石油大学学报, 28(6): 133-139. 于雯泉, 李丽, 方涛, 等. 2010. 断陷盆地深层低渗透天然气储集层孔隙演化定量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1(3): 397-405. 张莉, 朱筱敏, 钟大康, 等. 2007.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J]. 地球科学, 32(2): 253-259. 张文朝, 崔周旗, 降栓奇, 等. 2011. 冀中凹陷古近系沉积、储集层与油气[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钟大康, 祝海华, 孙海涛, 等. 2013.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地学前缘, 20(2): 61-68. 朱世发, 朱筱敏, 王一博, 等. 20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溶蚀作用特征及孔隙演化[J]. 沉积学报, 28(3): 547-554. 邹华耀, 张春华. 2001. 廊固凹陷河西务潜山带永清—刘其营潜山油气成藏时间与成藏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8(3): 25-28. Beard D C, Weyl P K. 1973. Influence of texture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unconsolidated sand[J]. AAPG Bulletin, 57(2): 349-369. Surdam R C, Crossey L J, Hagen E S. 1989. Organic-inorganic and sandstone diagenesis[J]. AAPG Bulletin, 73(1):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