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分享

过刊目录

  • 全选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 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
    邓宏文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诞生以来, 由于其基本原理和分析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可行性、高精度和可预测性, 得到了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挖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以及模糊不清的认识,须要更深入的探讨以加深认识。作者主要从概念和方法上分析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集层规模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基准面旋回与准层序概念的差异性;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的界面识别与基准面旋回对比等,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运用该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达成一定的共识并提供一些思考。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张霞, 林春明, 凌洪飞, 蒋少涌, 李艳丽, 高丽坤, 姚玉来, 刘晓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瘤体和基质存在明显差异:瘤体主要由方解石组成(70%~98%),基质则以黏土矿物为主(40%~78%),方解石次之(20%~58%);瘤体和基质的δ13CVPDB值分别为0.5‰~1.4‰和-0.4‰~1.1‰,平均值分别为0.9‰和0.2‰, δ18OVPDB 值分别为-12.8‰~-8.0‰和-11.7‰~-9.0‰,平均值分别为-10.6‰和-10.3‰;每个样品中瘤体的碳同位素值和形成温度均比基质高。黄泥塘剖面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是沉积物沉积时期周期性底流溶解和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和压溶共同作用的产物,瘤体原岩中非碳酸盐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3种。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高志勇, 韩国猛, 朱如凯, 郭宏莉, 王道串, 李本亮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和新近系碎屑岩沉积体,运用野外露头宏观分析与岩心、薄片微观描述来 “定岩相和沉积相”;依据地震相的不同特点及相变的不同位置,刻画湖岸线演化,从而对沉积体“定边界”;根据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砂岩等厚图来“定主次物源”的方法,综合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相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湖盆沉积格局与演变,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沉积时期,湖平面较低,天山山前带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朵状体;至安集海河组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山前带扇三角洲发生退积,仅沉积3个规模变小的朵状体,霍尔果斯地区扇三角洲朵状体不发育。新近系沙湾组沉积时期,由于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山前带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且气候干旱,随着湖平面的迅速下降,山前带发育更大规模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2个主要物源分别是中部东湾—吐谷鲁—玛纳斯背斜、西部西湖—独山子背斜;2个次要物源分别为东部呼图壁背斜和中西部霍尔果斯背斜,此4个物源流向是由南向北。北部卡因迪克地区则是来自前陆隆起区的重要物源。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李华, 马学平, 韦龙明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菜子岩剖面处于台地边缘地带,含有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化石。综合岩相、生物相等资料,按牙形石带时限讨论了该地区吉维期—弗拉斯期早期主要的海平面变化历史。吉维期早期(相当于东岗岭组)经历了持续的海侵,大致下varcus带末期可能出现短暂的海退;“谷闭组”下部岩性复杂,海平面波动强烈,其中较大规模的包括了发生于上varcus带的海退(即吉维期中期海退)及下hermanni-cristatus带初期的海侵。吉维期晚期地层含有丰富的床板珊瑚以及其他礁体生物碎屑,产层孔虫、海百合等,意味着这个时期研究区可能处于礁前的上斜坡部位。“谷闭组”上部(牙形石falsiovalis带至transitans带下部)的岩性为中—薄层与厚层的灰岩互层,以正常的底栖生物为主,反映了由原来的礁前到滩前的变化,但水体深度在中—晚泥盆世界线前后可能总体相似。融县组(底部)以浅灰、灰白色的中—薄层至厚层—块状灰岩为特征,其沉积始于牙形石transitans带中部,证据表明此时海水可能变深。菜子岩剖面的白云岩位于上varcus带的下部,主要为细—中晶结构,见有灰岩残余以及正常海相生物碎屑。横向上与其他剖面对比表明,广西地区上varcus带可能出现了区域性的海退事件。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李向东, 何幼斌, 王丹, 高振中, 郑昭昌,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主要为深水浊流沉积。其中,徐家圈组主要由灰绿色、黄绿色轻变质细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顶部发育有薄层石灰岩。在该组的中—薄层钙质粉—细砂岩、细粉屑质石灰岩和粉砂质页岩中发现了双向交错层理及纹层倾向与区域斜坡倾向相反或有较大夹角的单向交错层理,其中双向交错层理形态丰富、纹层清晰,其纹层倾向有沿斜坡向上的,有沿斜坡向下的。在深水环境中,这些交错层理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的产物,而应为内波产生的沿斜坡上下水流交替流动所形成的。从沉积背景、沉积构造和古水流等方面对徐家圈组的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其形成于水道不发育的深水斜坡环境,并对斜坡环境中内波、内潮汐沉积中不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迪卡拉纪(635—542Ma)是前寒武纪全球大规模末次冰期(Marinoan)结束后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由于受到新元古代气候和环境剧变的影响,真核生物乃至多细胞生物迅速演化、分异,出现显著的适应辐射。中国华南的伊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其相当地层代表着这一特殊地史时段的沉积,地层记录完整,岩相环境多样,化石产出丰富,是深入研究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地层划分及全球对比、探讨早期多细胞生物起源和辐射的理想地区之一。其中,扬子台地边缘相地层中出露丰富的宏体化石材料,分异显著,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近年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宏体化石群中也含有澳洲伊迪卡拉生物群和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作者总结了前人关于华南伊迪卡拉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云南“江川生物群”的宏体化石;简要记述了华南伊迪卡拉系中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若干宏体生物群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宏体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了华南伊迪卡拉纪丰富多样的宏体生物群基本发育在扬子台地边缘碎屑岩至碳酸盐岩相的过渡带和斜坡带;各生物群宏体化石的组合面貌受沉积微相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宏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不仅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比如: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普遍开始出现多样化发展,为寒武纪生命的演化辐射奠定了生态基础;而且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浅海生态系统,以浮游和底栖真核藻类为主的海洋初级生产者大量繁盛,尤其是丰富的多细胞藻类可能成为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主要的生烃植物类群。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纪中奎, 刘鸿雁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反映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典型花粉类型与气候指标(湿润指数和温暖指数)的统计函数。基于前人研究得出的玛纳斯湖沉积剖面中不同花粉的百分含量复原了晚冰期以来玛纳斯河流域古气候的变化,并基于山地植被—气候—地形关系推断了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以来经历了暖干—冷湿—暖干—偏冷偏湿—暖干—冷湿—暖干的气候变化过程,植被垂直带基带相应为荒漠—荒漠草原(在局部低洼地段发育有草原和低湿地草甸)—极旱荒漠—荒漠化草原—荒漠—荒漠草原(局部发育低湿地草甸和草原)—荒漠的演化过程。当气候由暖干转为冷湿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下移,此时荒漠化草原面积增大,针叶林的下限可以到达今天的禾草草原,同时森林带的面积有所增加。当气候由冷湿转为暖干时,玛纳斯河流域所有的植被界限均向上移,荒漠的面积大增,禾草草原和森林的面积均有所减小。
  • 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
    马艳玲, 许清海, 黄小忠, 周刚, 张丽艳, 陶士臣, 孙惠玲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对现代植被的影响已经成为解释过去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关键问题。对西北干旱区40个农田和荒地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农田花粉平均浓度(7227粒/g)明显低于荒地(32704粒/g);农田中农作物花粉含量高于荒地,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农田花粉组合不仅反映农田本身的植被组成,而且还反映地方或区域植被组成状况;农田中灌木花粉含量低于荒地,杂草花粉类型比荒地丰富;藜科、蒿属、麻黄花粉都占有较高比例,普遍呈超代表性;不同的农作物花粉百分比指示该样品所在地或周围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农田/荒地花粉组合特征的一致性:葡萄花粉在葡萄地的含量均相当高,而在其他植被类型中很少出现,花粉组合特征一致性较好;棉田棉花花粉含量低,其他植物花粉含量高,花粉组合特征与荒地相似,很难与荒地区分开来;如果农田和荒地比较接近,农田农作物花粉含量又比较低,则两种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就较为相似。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
    陈中红, 王黎, 杨勇, 查明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沾化凹陷古近系1160条数据体的试油资料、原油物性资料的分析,对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到东营组的水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特征与湖盆演化的旋回性有良好对应关系,从湖盆的断陷初期阶段到断陷鼎盛阶段(沙河街组四段到三段),湖盆水体加深及淡化,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逐渐下降;而在湖盆的总体萎缩阶段(从沙河街组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期),水体总体变浅,矿化度及氯离子含量平均值总体增大。在各阶段,地层水类型均以NaHCO3型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80%),显示了典型的开放型湖盆的地层水场特征。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地层水矿化度较低(<15 g/L)的地层中,指示了水交替活动强烈的开放水文环境,对油气保存不利;而相对较高矿化度(≥15 g/L)的NaHCO3型地层水主要分布于生烃洼陷(渤南洼陷等)内部及义东断裂构造带附近,其成因主要与油气田形成和高含量的、以深部幔源为主的CO2气及断裂沟通有关,其对应的原油密度基本小于0.9 g/mL,指示了相对有利的油气保存环境。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廖远涛, 王华, 王家豪, 肖敦清, 黄传炎, 夏存银, 刘彦博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等。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层序结构样式的差异,表现为东三段层序(SQEd3)以低位域三角洲和范围扩大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二段层序(SQEd2)、东一下段层序(SQEd1x)以板桥次凹等局部地区发育的低位域三角洲和普遍发育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一上段层序(SQEd1s)低位域三角洲和高位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歧南次凹和歧北次凹,总体形成了缓坡背景、断控斜坡背景和多级断阶背景下的3类沉积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5类有利圈闭区:坡折带附近的隐蔽圈闭区、越过凹陷中心的上超尖灭圈闭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区、低位域和高位域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区、下切谷充填岩性圈闭区,构成了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这对于指导研究区东营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古地理学及矿产资源
    王有智, 张卫海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造—下坡折,平面上呈北北东向展布。调节构造—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大规模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调节构造—坡折带也控制砂体的形态,形成了7个呈舌状分布的小型湖底扇砂体;多级坡折带提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调节构造对物源和水系也具有控制作用。在调节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下,南洼储集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湖底扇砂体,且不同级别的复合构造的储集体类型和物性存在差异。
  • 新技术与新方法
  • 新技术与新方法
    温俊君, 刘建波
    文章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盐岩中的生屑丰度数据为研究化石类群分异度、重建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点计数法易于定量统计各类生屑颗粒的丰度,比目估法、图像分析方法更适于碳酸盐岩组分的定量研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点计数法的最佳计点数常不易确定,往往会造成统计结果的精度不足,或统计工作耗时多、工作量大。应用点计数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分别对视觉百分含量对比图和碳酸盐岩显微图像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沉积组分特征对点计数法测量误差的影响,以确定点计数法在碳酸盐岩生屑丰度统计时的最佳计点数。研究结果表明,点计数法适用于碳酸盐岩生屑颗粒丰度研究。对于大部分碳酸盐岩薄片定量分析工作,500点的计点数量基本可以将点计数法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5%以内。但是点计数法统计结果的精度受到薄片中生屑颗粒丰度、粒径大小、分选性甚至生屑分异度等沉积组分特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调整计点数,从而在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数据误差之间获得平衡。
我要投稿

1999年创刊,双月刊

ISSN 1671-1505

CN 11-4678/P

主办: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
   球化学学会

出版:科学出版社

通知公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