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事件重建*
叶瑜1,2, 方修琦1, 张向萍1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第一作者简介:叶瑜,1979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历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等研究.E-mail: yeyuleaffish@bnu.edu.cn.

摘要

近年来,对台风活动特征以及由台风所引发的灾害的认识倍受关注.作者利用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对 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事件从台风过程,台风灾害空间分布与灾情等方面进行了重建与分析,共辨识出 3次对该地区有影响的主要台风过程,均发生在 8月份,分别为 8 3-- 7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 8 22-- 24日(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 8 29-- 30日(农历七月廿七至廿八);重建了该年典型台风灾害现象----风,雨,潮,啸以及所引发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嘉湖地区,绍兴和宁波,江苏苏州,扬州,镇江和常州以及上海等地,第 2次台风过程的影响最严重.在苏南地区,台风过程与自春季持续至夏季梅雨期的洪涝相交叠使得灾情更为严重.

关键词: 1883; 长江三角洲; 台风灾害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505(2010)06-0665-10
Reconstruc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in 1883
Ye Yu1,2, Fang Xiuqi1, Zhang Xiangping1
1 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Ministry of Education,BNU,Beijing 100101

About the first author Ye Yu,born in 1979,is a lecturer of 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he majors in climate change and historical land use/cover change.E-mail: yeyuleaffish@bnu.edu.cn.

Abstract

During recent years,characteristics of typhoon activities and disasters resulted by them were focused.In this paper,using historical chorographies and archives,typhoon disaster event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n 1883 were re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including typhoon course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hoon disasters.First,it identified three main typhoon processes which affected this area. They all happened in August,respectively in 3rd-7th August,22th-24th August and 29th-30th August.Second,it reconstru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hoon disasters including storm,rainstorm,tidal upsurge and flood and so on.The disastrous areas were distributed in Hangzhou,Jiaxing,Huzhou,Shaoxing and Ningbo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Suzhou,Yangzhou,Zhenjiang,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hanghai,which wer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landing of strong typhoon in 22th-24th August.The situation of flood disaster in Jiangsu was the most severe for the overlay of typhoon processes and Monsoon Rain(Meiyu in Chinese).

Key words: year 1883;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yphoon disasters
1 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年登陆台风有7~8次.登陆台风除了带来风灾和风暴潮灾害外, 还带来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 随着这些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与经济的快速增长, 台风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急剧攀升, 沿海地区成为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在全球变暖, 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的背景下, 认识该地区的台风活动变化特征及台风灾害的影响, 有效防范和应对台风灾害显得尤为紧迫.

对现代台风活动规律与台风灾害的充分认识有赖于较长时间尺度的数据积累和案例研究.根据地方志, 档案等有关灾害的记录进行典型灾害历史案例的重建研究, 也是中国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的特色领域之一, 能够深化对灾害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的认识, 并提供相关历史数据基础.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历史文献用于气候变化与灾害重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专门总结与探讨(郑景云等, 2007; 杨煜达等, 2009; 张德二, 2010), 一些学者也已在江淮, 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展了历史降水序列(郑景云和赵会霞, 2005; 满志敏等, 2007)与重大洪涝事件重建的研究(赵会霞等, 2004; 杨煜达和郑微微, 2008), 其中多数洪涝事件主要与东亚季风天气气候现象----梅雨的异常有关, 而有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历史案例研究尚少.目前中国对历史台风灾害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主要以序列重建为主, 高由禧和曾佑恩(1957)以香港观象台, 日本气象要览和菲律宾气象局所发表的台风路径图, 以北半球历史天气图为主要根据资料, 并参考徐家汇观象台, 日本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局气象台绘制的天气图等资料, 绘制了1884--1955年的台风路径图.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开展了"华东500 a历史台风资料重建"工作, 徐明和杨秋珍(2007)确定了识别台风灾害的基本判别准则, 重建了华东地区500 a台风序列.梁有叶等(2007)利用历史气候记录建立了中国公元960年以来的登陆台风年表, 分析了历史台风分布时空特征和中国登陆台风与ENSO的相关关系.此外, 如Liu等(2001)利用历史方志资料和正史中的灾情记录, 重建了中国广东省从公元975--1975年间台风登陆点等.以上研究成果, 能够为中国东部地区台风灾害事件的重建提供参考, 同时历史台风灾害案例的研究也将更集中关注台风过程的辨识, 台风所引起各种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影响.

作者选取在沿海地区处于重要经济中心位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 对历史上1 a中典型的, 主要由于台风引起并受梅雨影响所导致的洪涝灾害, 即1883年台风灾害事件进行空间复原, 并分析导致该年成灾的几次台风过程与各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郑景云和赵会霞(2005)利用雨雪分寸资料重建的江苏四季降水序列以及地方志等资料, 已辨识出1883年是一个极端降水异常年份, 夏季降水持续偏多并受台风登陆影响, 全省出现特大暴雨, 造成严重水灾.此外, 仅就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 该年无论从文字描述中灾害的严重程度还是从台风记录条数之多来说, 都是位居该地区300, a中前列的.选取该年典型台风灾害事件进行研究, 对于利用历史文献区分梅雨洪涝与台风洪涝的方法探索, 认识历史台风活动变化特征等方面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图1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 包括江苏南部的南京, 扬州, 镇江, 泰州, 南通, 常州, 无锡, 苏州, 浙江北部的嘉兴, 湖州, 杭州, 绍兴, 宁波, 台州, 舟山, 金华, 衢州及上海市, 共有115个市县(图1).该区位于太平洋西岸, 北部以平原为主, 地势平坦, 大部分海拔在3~5, m以下, 河流众多, 湖泊密集; 南部浙西丘陵地区低山广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主要山脉有雁荡山, 天台山, 天目山等, 一般海拔200~1000 m.该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年降水量为1000~1500, mm.台风登陆过境所带来的飓风, 暴雨和风暴潮等, 若配合以6--7月份以持续多雨为主要特征的梅雨季节, 再加之平坦的地势与密布的水文网的综合影响, 易发生台风洪涝灾害.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速度最快的板块之一, 一旦遭灾则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 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长江三角洲台风洪涝灾害重建的数据来源于地方志和档案史料两类整编资料.其中, 地方志类资料来源包括《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温克刚, 2006a, 2006b, 2006c),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二, 2004), 以及《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和旱涝规律研究》(张秉伦和方兆本, 1997), 《江苏省气候历史资料》和《江苏省近两千年洪涝旱潮灾害年表》等.它们中的记录主要来源于县志, 州志, 府志和省志, 还有来自于《淮系年表》, 《清史稿· 灾异志》,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和《太湖水利史(讨论稿)》等的记录.档案史料主要包括由水利部水管司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4a, 1984b)整编的《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和《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记录包括日期, 地点, 降水过程, 各天气与灾害描述, 以及灾情, 灾损, 救灾等项目.

2.2 台风灾害记录筛选

华东沿海地区台风发生季节, 出现频率与持续时间具有一定规律性.据徐明和杨秋珍(2007)对近50 a华东4省市(江苏, 浙江, 上海, 福建)台风观测资料的统计, 影响4省市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1月份, 峰期在7--9月份(8--9月份最集中, 平均分别为67.2%, 61.1%, 71.8%, 53.7%), 年平均台风个数浙江最多, 达5.4个/a, 而江苏最少为2.3个/a, 上海为2.5个/a.各地台风平均影响持续时间在1.9~3.4天, 最长影响时间在3~8天.

台风过程常常会引发一些伴随天气现象的发生, 并产生相应的灾害性后果.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时, 称之为台风或飓风.因此, 台风过程首先表现为大风, 飓风天气.另外, 台风登陆过境常伴随有暴雨天气发生, 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 mm的大暴雨, 甚至高达500~800 mm.徐明和杨秋珍(2007)确定了受台风影响的过程降水量和风速的标准:当过程降水量不小于50, mm, 平均风速不低于7级, 或者过程降水量不小于30, mm, 同时平均风速不低于7级时, 定为受台风影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 洪水出现频率高, 波及范围广, 来势凶猛, 破坏性极大, 并容易引发山区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 沿海地区台风若与天文高潮水位相叠, 会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 引发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甚或海啸, 这也是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方面.其特点是来势猛, 速度快, 强度大, 破坏力强, 常造成房屋倒损, 农田被淹甚至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

根据现代台风天气及灾害特征(表1), 从地方志与档案类史料中挑选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记载有大风, 暴雨, 潮, 啸灾, 以及伴生洪涝灾害的记录.将各条记录进行对比与校勘, 参考来源可靠性与原始性, 完整详细程度, 针对性, 分辨率, 精确性等原则, 进行各类来源记录的插补与剔除.得到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能与台风有关的灾害记录共45条, 其中档案类来源的记录10条, 地方志类来源的记录35条.45条记录当中, 31条属于台风洪涝灾害的记录, 如"大风雨, 潮溢, 禾棉尽淹", "风雨潮大作, 海啸.沿海倒屋无算, 海潮长入内地, 河水陡涨田庐, 牲畜尽淹, 灾民无处栖身, 流离他乡"等.其中, 既有对台风所引发的海溢, 潮等灾害现象的表述, 也有对如江水势盛涨, 圩岸绝, 低区被淹, 田庐尽没等台风洪涝灾害现象的表述, 是对台风所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包括洪涝灾害的记载.14条属于可能与台风相关但并未有洪涝灾害记载的记录, 如"七月朔, 风雨大作, 海潮骤至, 沿海堤塘皆坏"等.

表1 台风灾害现象划分与描述 Table 1 Division and descrip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2.3 台风过程判别

鉴于历史文献对台风灾害的记录多以风雨潮等灾情为主, 而较少与现代器测台风天气参数相匹配的定量记载, 作者参考现代台风天气与灾害特征, 主要以与台风相伴随的天气与灾害现象及灾情后果作为台风过程的判别依据.包括:

1)有明确记载的台风, 如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该年观测到并有登陆时间, 风速, 风向记录的台风, 可直接判断为台风天气现象.

2)若出现如飓风, 大风, 暴雨, 或多地点同时发生并持续连日的风雨灾害, 可能为由台风所致的天气现象.

3)若发生伴有风情或雨情的潮灾, 洪潮, 海溢, 海啸, 风潮等灾害现象, 可以直接判别为台风; 由大风, 暴雨所引起的拔木, 毁屋, 败稼, 坏塘等灾害后果, 可以作为判别台风的辅助依据.

4)每月的两次大潮是农历初一, 十五附近几天, 两次小潮是在农历初七, 八和廿二, 廿三附近几天, 若台风与天文潮相叠易引发严重潮灾, 而发生在这些天文潮汛期之间的潮灾, 基本可判定为台风.

5)鉴于华东沿海地区台风发生时间规律, 仅考虑5--11月份(农历四月至十月)尤其7--9月份的相关灾害, 而发生在12月份至次年4月份(农历十一至次年三月)的风雨灾害通常不考虑.

6)考虑台风及降水持续时间的长短, 若连日夜不止大风且伴随强降水则判定为台风, 迅发即止则可能是强对流天气.

7)雨雹, 风雹, 雷雨, 龙卷, 飑线等多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物, 一般不考虑为台风所致.

8)该地区发生在6--7月份持续时间甚至长达1, 2季的连绵降雨多为梅雨而与台风无关.

以上判别依据中, 前4条是判断为台风过程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后4条则是排除其为台风过程的依据.45条台风灾害记录中:根据判据第6, 7条可排除5条有风雹, 雨雹, 震电等记载的强对流天气记录; 根据判据第5, 8条, 未有需排除的记录; 剩余的40条记录均满足判据第1~4中的某一条或某几条.对这40条记录的天气过程逐个进行判别, 识别出该年发生的几次台风过程, 并列表表明每次台风过程的时间, 天气与灾害现象, 登陆路径与影响范围等.

2.4 台风灾害空间分布的重建与分析

逐次分析该年每一次台风过程, 对每次台风过程所引发各种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进行制图和对比; 重建该年的台风灾害分布, 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探讨该年台风灾害的天气成因, 形成过程及影响.

3 主要台风过程及其灾害空间分布

依照以上台风过程与灾害的判别准则, 共辨识出1883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影响的3次主要台风过程(表 2), 分别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8月3--7日), 七月廿十至廿二(8月22--24日), 七月廿七至廿八(8月29--30日).另外, 农历六月, 八月可能各有一次台风过程, 但分别仅有1条记录.

表2 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台风过程 Table 2 Main typhoon processes in 1883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3.1 农历七月初台风过程

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8月3--7日)的台风过程有记载8条, 如奉化"七月一日(8月3日)大风雨, 海啸, 塘堤尽决; 二十日(8月22日)复大雨, 有狂风自东南起, 坏墙屋无算, 砖石飞走, 竹林尽拔.秋疫"; 上海金山"七月初二日(8月4日)海啸, 是夜三更时风雨大作, 至初五晚势稍杀, 河水陡涨, 低区尽没"; 杭州"七月初二日(8月4日)夜间起, 至初五日(8月7日)止, 数昼夜狂风大雨, 又值朔汛潮旺, 水乘风力, 异常凶猛, 海水漫过石塘"; 上海"七月初二, 初三(8月4, 5日), 风雨潮大作, 海啸.沿海倒屋无算, 海潮长入内地, 河水陡涨田庐, 牲畜尽淹, 灾民无处栖身, 流离他乡"(温克刚, 2006b).这次台风过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持续达5, d, 且正值"朔汛潮旺", 表现为狂风大雨, 并有潮灾, 海啸现象发生, 影响程度较重, 有确切日期记录的受影响地区有上海, 杭州, 宁波以及嘉兴等地.由该次台风过程的天气与灾害分布(图 2)可以看出:(1)台风于农历七月一日(8月3日)自杭州湾南部的浙江象山, 宁波等地登陆, 沿西北方向路径移动, 七月二日影响到杭州湾北部的上海市, 金山县, 之后于七月二日(8月4日)晚达杭州湾西部的杭州, 其后可能达余杭, 海宁等地, 初五(8月7日)才止; (2)有记载的此次台风天气与灾害分布区域达10个市县, 占研究区总县数的8.7%,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附近南至浙江象山, 北至上海, 西至余杭的地区; (3)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杭州湾西的余杭, 海宁以及杭州湾北的上海, 金山等地, 均发生风暴潮并引发洪水, 涝灾, 尤其靠近海岸的上海, 金山等地还出现海啸现象; (4)杭州湾以南沿海的台风登陆地点象山, 慈溪则主要以风潮灾, 涝灾为主; (5)台风登陆后移动路径前进方向形成暴雨中心并致灾严重, 而路径左侧可能与丘陵地形阻挡有关, 在奉化, 宁波和杭州等地出现风雨天气, 未形成潮, 涝等灾害, 程度较轻.

图2 1883年农历七月初(8月3--7日)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early July of lunar calendar (August 3rd to 7th) of 1883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3.2 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日(8月22--24日)台风过程

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日(8月22--24日)台风过程有15条记载.如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上海卷》记载, 上海"七月二十一, 二十二日(8月23, 24等日), 大风雨达旦, 徐家汇24日定时最大风速19.8 m/s, 风向东, 台风过程雨量为100.7, mm.拔木, 海溢, 河水猛涨, 禾棉摧淹.夏秋连遭两次飓灾, 秋收歉薄, 贫民到处求食"; 扬州高邮, 宝应一带"七月二十二日(8月24日)暴雨烈风连宵达旦, 发屋拔木, 平地成渠, 沿江圩岸风潮所过吸溜当冲, 各处庐舍, 家具, 俱概付波, , et al., et al.且有淹陷压毙一家仅存数口者, 实堪悯恻"(水利水电部水管司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b)等等, 主要记载飓风, 风潮引发的大水, 洪涝灾害情况.另外, 从已有日期的记录数目及其描述来看, 这次台风过程远较七月初的那一次强度大, 影响广, 大多数记录都针对七月中下旬的台风过程, 该次台风过程是导致该年重大台风洪涝灾害事件的主要原因.大雨所引发的山洪爆发, 台风引发的海潮加上江潮顶托的作用, 使得风暴潮, 风灾, 洪涝等各类灾害在长江三角洲沿江地区, 沿海地区以及山地丘陵地区中的河谷, 盆地等出现, 灾害区域分布广, 灾害类型多, 影响范围遍布苏南, 浙北大部分地区.

这次台风过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持续达4, d, 由该次台风过程的天气与灾害分布(图 3)可以看出:(1)台风于农历七月廿十日(8月22日)可能自杭州湾以南的浙江象山和奉化等地登陆, 沿西北方向路径移动, 七月廿一日(8月23日)影响到杭州湾北部的上海, 余杭和海宁等地, 之后于七月廿二日(8月24日)进入内陆往西北延伸达苏南地区的宜兴, 武进, 丹徒和高邮等地; (2)有记载的此次台风天气与灾害分布区域达33个市县, 占研究区总市县数的28.7%,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附近南至浙江象山, 北至太仓, 西至余杭的地区, 以及太湖以北的镇江, 扬州和常州一带; (3)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一是杭州湾附近的余杭, 海宁, 上海, 太仓, 上虞等地, 风暴潮与涝灾并重, 尤其位于杭州湾入口的余杭, 海宁还引发洪水灾害, 二是苏南常州, 镇江和扬州一带, 风暴潮及所引发的洪水, 涝灾连片分布, 灾情非常严重; (4)位于台风路径边缘的个别地区以风雨天气, 洪水为主, 灾害较轻, 如六合, 仪征, 宜兴, 金山和新昌等.

图3 1883年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三日(8月22--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July 20th to 23rd of lunar calendar(August 22nd to 24th) of 1883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图4 1883年农历七月末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late July of lunar calendar of 1883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3.3 农历七月末台风过程

农历七月二十七, 二十八日(8月29, 30日)的台风灾害记录有5条, 如上海宝山"秋七月二十七日(8月29日)大风雨, 历二日而息, 禾棉摧淹.江浙同时告灾, 沿海尤重"; 湖州市双林镇"七月二十七八日(8月29--30日)大风拔木, 甚雨随之, 瓦屋俱坏"等.该次台风过程持续时间短, 影响程度较轻, 有确切日期记录的受影响地区有嘉定, 湖州, 宝山和泰兴.

由该次台风过程的天气与灾害分布(图 4)可以看出:(1)台风于七月廿七(8月29日)可能从长江口上海宝山, 嘉定登陆, 影响范围至七月廿七, 八日(8月29, 30日)向西南, 西北分别达湖州, 泰兴; (2)有记载的此次台风天气与灾害分布区域很少, 仅4个, 占研究区总市县数的3.5%; (3)台风灾害严重的地区是上海宝山与泰州, 泰兴, 表现为风雨天气和涝灾, 湖州和嘉定灾害较轻, 主要为风雨灾害.

3.4 其他可能的台风记录

农历六月台风过程, 仅在宁波奉化有记录:"飓风从东南角来, 砖瓦砾尽飞, 大木尽拔, 决海塘千余丈, 坏民庐难胜枚指". 农历八月台风过程, 仅在宁波象山有记录:"八月大风, 摧教场演舞厅".此外, 时间分辨率为月及以上的记录中, 有10条记录了农历七月, 2条记录了农历秋季(即农历七, 八, 九月)的台风灾害情况, 4条记录了该年总体台风灾害情况.总之, 该年可能共有5次台风过程, 其中农历七月的3次为主要台风过程.

4 台风灾害重建与分析

总的来说, 1883年8月(农历七月)共有3次台风登陆, 七月初和七月廿十日(8月22日)的台风可能均自杭州湾南浙江象山, 宁波等地登陆, 七月末的台风可能自长江口登陆.3次主要台风过程中, 七月初的台风登陆后影响范围北至杭州湾以北的上海, 杭州等地, 影响较为严重; 七月廿十日(8月22日)登陆的台风为该年影响程度最大, 范围最广的一次台风过程, 上海徐家汇气象台记录的台风过程雨量达100.7, mm, 影响范围除杭州湾北部以外更深入内陆达到太湖以北的扬州, 镇江, 常州等地; 而七月末的台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影响较轻, 影响范围也最少.七月份有3次台风相继登陆, 可能是导致该年洪涝频发, 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 台风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受3次台风过程不同的登陆点位置与强度的影响.

图5 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1883 of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4.1 台风灾害空间分布

由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图 5)可以看出:该年受台风灾害影响的灾区共有45个市县, 占全区的39.1%, 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嘉湖地区, 绍兴和宁波, 江苏苏州, 扬州, 镇江和常州以及上海等地.

从台风天气与灾害分布(图5)来看, 台风登陆的沿海地区尤其杭州湾附近灾害最为严重, 此外台风深入内陆的沿江地区灾害也很严重, 有风暴潮以及洪水, 涝灾的伴随, 而台风路径边侧地区灾害较轻, 多为风雨灾害, 而潮灾, 洪涝灾害较少.受灾区域中, 受风灾并同时遭大到暴雨的有34个市县, 约占全区的29.6%, 占台风灾区的75.6%, 在太湖以北基本连续分布, 在太湖以南和浙江北部呈不连续分布.其中, 飓风大雨伴随江潮, 海潮的风暴潮区共24市县, 发生湖啸, 海啸的共2县, 共占全区的20.9%, 占台风灾区的53.3%.大部分区域受台风影响而引发洪水或涝灾, 共38市县, 占台风灾区的84.4%.不同台风灾害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特点:潮, 啸区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沿海地区, 尤其是杭嘉湖一带; 风雨潮灾区域范围最广, 几乎是沿线连续分布的, 并由位于沿海的浙江绍兴, 宁波和上海等地, 延伸入内陆太湖流域并向往北至江苏扬州, 镇江等地; 潮灾区多又为洪涝区, 除杭州湾以南绍兴, 宁波外的其他潮灾区, 基本都引发了洪涝灾害, 并连片分布.

4.2 台风灾害灾情

关于台风引发的灾情档案记载, 如"七月二十一, 二等日(8月23, 24等日)苏省各属连遭飓风, 大雨, , et al., et al.所有常州, 镇江二府属之武进, 靖江, 丹徒, 丹阳四县, 沿江各沙洲, 圩岸多被风潮冲破, 庐舍, 田禾亦遭漂没, 居民淹毙数十人", "杭州府属之仁和, 海宁二州县境内三防柴, 木各工坍损甚多., et al., et al.讵于七月二十一日(8月23日)辰刻起至二十三日(8月25日)己刻止, 复又狂风大雨, 历两昼夜之久, 较七月初旬, 尤为猛励.省垣官署, 民居坍屋倒壁之处, 不一而足"等(水利水电部水管司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a).亦有关于该年灾害总体情况的档案记载, 如"江淮等属, 入夏以来, 连遭大雨, 山水下注, 湖河泛涨, 江潮顶托, 低洼田禾被淹受伤"等(水利水电部水管司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b).此外, 部分地区还有关于瘟疫, 饥荒, 赈灾的记载, 如"夏秋连遭二次飓灾, 秋收歉薄, 贫民到处求食", "七月海溢, 大风雨, 邑设筹赈局赈饥"等.有关灾损, 灾情记录的地区与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对应一致, 在太湖流域及其以北多连续分布而浙西丘陵地带零散分布.其中, 台风洪涝灾害区域多相伴有田禾淹没的记录, 并多采取蠲免缓征的救灾措施; 风潮影响区域多有房屋倒塌和工程损毁的记录, 沿杭州湾浙北, 上海等地甚至出现饥荒, 瘟疫等严重灾情.该年登陆的3次主要台风过程中, 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日(8月22--24日)这次强台风登陆过程导致飓灾与洪涝最为严重.

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大致来说是沿江区域, 救灾方式较多, 力度大, 这一地区台风洪涝与前期的梅雨型洪涝叠加, 使灾害更为严重.南京, 扬州, 镇江, 泰州, 南通等地区有记载春夏雨期绵长又遭台风袭击所引发的灾情, 如"如皋, 东台三州县境内, 地势高下不同.本年自夏徂秋, 阴雨连绵, 长发未能畅茂, et al., et al.结秀之时又遭风雨摧折, 以致收成歉薄"等(水利水电部水管司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b), 这更增加了农历七月台风致灾的严重性.

5 主要结论与讨论

对1883年长江三角洲台风灾害事件的重建与分析, 可以为灾害事件重建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与认识:

1)共辨识出1883年8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影响的3次主要台风过程, 分别发生于8月3日至7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 8月22--24日(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 8月29, 30日(农历七月廿七, 廿八), 其中第2次台风过程影响最严重, 上海徐家汇气象台记录的该次台风过程雨量达100.7 mm.此外7月, 9月可能有2次影响很小的台风过程.与现代8月比较, 台风过程发生频次偏多, 持续时间较长.

2)从台风登陆点和移动路径来看, 1883年8月3--7日(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五), 8月22--24日(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台风可能均自杭州湾南浙江象山, 宁波等地登陆, 前者向北至杭州湾以北的上海, 杭州等地停留消失, 而后者则经杭州湾北部深入内陆达到太湖以北的扬州, 镇江, 常州等地; 8月29, 30日(农历七月廿七, 廿八)台风可能自长江口登陆, 向西影响至湖州, 泰兴.与现代台风通常路径相比, 接近现代西北路径.8月前两次台风登陆路径类似1949年4906号台风Gloria和1956年7月25日至8月5日台风(上海台风研究所, 1984), 但1883年8月初的台风至杭州湾西及北即减弱消失, 8月22日至24日的台风在杭州湾西杭州, 湖州一带右折北进, 而1949年台风Gloria基本沿直线长驱直入安徽西北部, 1956年台风在湖州则呈约45° 角左折入安徽中南部; 而1883年8月底的台风尚难判断与之相似的现代台风过程.

3)1883年8月(农历七月)份相继3次台风登陆, 尤其是8月22--24日(农历七月廿十至廿二日)这次强台风登陆过程可能是导致该年洪涝频发, 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 飓风, 风暴潮以及所引发的洪涝灾害是该年台风灾害事件的主要表现.188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台风灾害影响范围主要分布于浙江的杭嘉湖地区, 绍兴和宁波, 江苏苏州, 扬州, 镇江, 常州以及上海等地, 其中台风登陆的沿海地区尤其杭州湾附近灾害最为严重, 台风深入内陆的沿江地区灾害也很严重, 而台风路径边侧地区灾害较轻, 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梅雨期绵长又遭台风袭击的南京, 扬州, 镇江, 泰州, 南通等沿江区域.这同郑景云(2005)所指出的极端降水异常年并受台风登陆影响的论断相符.

通过该案例研究, 可以证明历史文献记录具备分辨台风时空过程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获得对该地区台风洪涝致灾机制与台风灾害空间分布的一些初步认识.但受史料完备性与分辨率的一些限制, 该研究仅是对台风灾害重建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对不同路径的台风过程及其影响的比较分析, 以及对台风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 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高由禧, 曾佑思. 1959. 台风的路径图及其一些统计[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文内引用:1]
[2] 满志敏, 李卓伦, 杨煜达. 2007. 《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 古地理学报, 9(4): 431-438. [文内引用:1]
[3] 上海台风研究所. 1984. 西北太平洋台风基本资料集1949-1980)[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文内引用:1]
[4]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 a. 清代长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M]. 北京: 中华书局. [文内引用:1]
[5]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4 b. 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M]. 北京: 中华书局. [文内引用:3]
[6] 温克刚. 2006a.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文内引用:1]
[7] 温克刚. 2006b.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上海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文内引用:2]
[8] 温克刚. 2006c.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浙江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文内引用:1]
[9] 徐明, 杨秋珍. 2007. 影响华东台风500年历史资料重建方法[D]. 见: 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 [文内引用:1]
[10] 杨煜达, 王美苏, 满志敏. 2009. 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以文献资料为中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4(2): 4-13. [文内引用:1]
[11] 杨煜达, 郑微微. 2008. 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J]. 古地理学报, 10(6): 659-664. [文内引用:1]
[12] 张秉伦, 方兆本. 1997. 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M]. 安徽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内引用:1]
[13] 张德二. 2004.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 江苏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文内引用:1]
[14] 张德二. 2010. 历史文献记录用于古气候代用序列的校准试验[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6(1): 70-71. [文内引用:1]
[15] 赵会霞, 郑景云, 葛全胜. 2004. 1755, 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J]. 气象科学, 24(4): 461-467. [文内引用:1]
[16] 郑景云, 葛全胜, 方修琦, . 2007. 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近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比较研究[J]. 气象学报, 65(3): 428-439. [文内引用:1]
[17] 郑景云, 赵会霞. 2005. 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J]. 地理研究, 24(5): 673-680. [文内引用:1]
[18] Liu K B, Shen C, Louie K S. 2001. A 1000-year history of typhoon land falls in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record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1(3): 453-464. [文内引用:1]